大魏王宮,正殿。
陶商高坐於上,鷹目如刃,正在靜靜的等待著什麼。
片刻之後,一名集賢館的文士,步入了大殿內,拱手拜於了陶商腳下。
“人已經到了,系統精靈,醒醒吧,給我調出商鞅的四維資料來。”陶商眼看著那名文士,卻用意念下令道。
“嘀……英魂商鞅資料已調出,戰國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統帥80,武力53,智謀90,政治100,初始忠誠度25。”
果然不出所料,商鞅的政治能力,果然是100。
大名鼎鼎的商鞅,古往今來,誰人不知,誰人不曉,陶商熟知歷史,更不可能不知道他的輝煌業績。
年輕之時的商鞅,本為魏國之人,卻不為母國所重用,最後西投秦國,投奔到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麾下。
當時正逢秦孝公繼位之初,秦國因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東方各國的諸侯盟會,被東方諸侯視為夷狄,更不被尊重。
當時的秦國尚處弱小,屢屢被中原最強大的魏國欺負,秦孝公見到商鞅,聽過商鞅暢談的富國強兵之策後,便就此對商鞅欣賞萬分,從此重用商鞅,在秦國正式實施商鞅變法。
商鞅推行變法十餘載間,使秦國國力突飛猛進,一躍成為當世最強之國,其後憑藉著強大的國力,開始對東方六國發起進攻,且屢戰屢勝,最終成為戰國最強的存在。
其後,商鞅雖死,但其法卻不滅,秦國正是憑著商鞅變法打下的基礎,才能越戰越強,最終經過六世國君的奮鬥,由秦始皇掃滅六國,一統天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商鞅才是秦國能一統的六國的最關鍵所在,若無商鞅,天下最終歸於哪一國,便還是個未知數。
陶商之所以要召喚商鞅,就是要憑著其超絕的政治才能和法家理念,在大魏進行第二將商鞅變法,把大魏從儒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重新變成以法家為主導,富國強兵,以實現他一統天下的目標。
陶商雖不記得商鞅變法的具體細節,卻記得其變法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廢除貴族特權,所有人都按功行封賞任免。
漢制雖號稱繼承了秦制,但經歷過四百年風吹雨打之後,卻早已變質。
原因就是漢朝奉行儒家學說,凡被察舉出來的官員,必然得精通一門儒家經學,方才有資格做官。
而要精通儒經,就必須要讀大量的儒家著作,在這個盛行竹簡的時代,書簡價格昂貴,普通平民人家一日三餐尚不能保障,又哪裡來的閒錢去讀書。
你沒錢讀書,自然就無法精通儒學,不精通儒學,你就無法當官,就算當官,也不過是下層小吏而已。
於是,便只有那些官吏富貴之家,才有錢有資本去讀書,去學儒學,學有所成之後,順理成章的便會被國家徵辟出來當官,他的後代,自然也有機會讀書學經,接著繼續做官。
如此一來,就成了當官的世代為官,平民只能世代為民,除了造反之外,永無出頭之日。
一姓世代為官,必然會憑藉著手中權力,為自己的家族在本地攫取大量的土地,這樣一來,這一族便既有權,又有錢,歷經數代之後,便形成了所謂的世族豪強。
想想看,天下間有這麼多的世族,他們彼此又互相聯姻,逐漸結成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朝中有他們的代表,地方大小官職也被他們佔據,家族中又擁有大量的財富和私人武裝,這樣強大的世族集團,聯起手來,顛覆一個王朝,豈非輕而易舉。
陶商熟知歷史,自然知道,曾經的歷史上,曹丕正是憑藉著這些世族的支援,才能登上皇位。
而在數十年後,世族們又找到了更能維護他們利益的司馬氏,於是便毫不留情的拋棄了曹氏,擁立司馬氏晉朝取而代之。
陶商召喚商鞅,實行變法,就是打算拋棄儒家,斷了世族們世代壟斷做官權力的根基,恢復到秦國那種以功論賞,以功封侯拜爵的法家治國時代。
換句話說,商鞅變法一實施,你就算是孔子復生,四書五經倒背如流,也休想做官。
想要做官,想要封侯,要麼去參軍,在戰場上多殺人,用人頭來的功勞來換取,要麼就老老實實的去種地,地種好了,為國家做了貢獻,自然有機會做官。
唯有如此,才能斷絕世族的威脅,讓整個大魏國變成一臺戰爭機器,所有子民不是急著上戰場殺敵,就是全心全意賣力的去種地,誰也不用再浪費時間,去研究儒家那些空洞枯燥,華而不實的大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