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名被召喚的遼國武將的名字和資料,統統出現在了陶商的腦海中,勾起了他關於遼國的歷史記憶。
陶商記得,這頭一名耶律斜軫,乃是與耶律休哥並稱的遼國最強三大將之一。
當年宋太宗率兵北伐,一路高奏凱歌,一鼓作氣殺到了幽州城下,企圖一舉收復燕雲十六州,把遼國逐出中原,趕出長城以北。
結果,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奉命率遼國主力南下,前來救援幽州,高梁河一戰,大破宋軍,殺到宋太趙光義騎著毛驢狼狽逃跑。
數年之後,趙光義不服,再次發三路大軍伐遼,還想要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其西路大軍卻屢屢被遼軍所敗,名將楊業也死於耶律斜軫之手。
這耶律斜軫,實乃遼國名將,與耶律休哥一起,並稱為宋軍剋星。
“不是耶律斜軫太強,而是宋軍太弱,就算耶律阿保機有他相助又如何,朕可不是趙光義!”
陶商心下傲然,並未將耶律斜軫放在眼裡,卻對他的天賦起了興趣,“這個突擊天賦,又是什麼鬼?”
“嘀……系統提示,物件耶律斜軫善於使用騎兵,如果他率領騎兵對敵軍發動衝擊的話,有一定機率觸發三倍衝擊威力。”
聽過系統精靈的解釋,陶商劍眉倒是微微一凝。
鮮卑人本來就以騎兵為主,騎戰能力已經超強,耶律斜軫的這個天賦,竟然還能讓他們騎兵擁有三倍的衝擊威力,實在是有些讓人發毛。
這就意味著,大魏若以三十萬大軍,跟遼國十萬鐵騎對陣,本來要憑藉著人數上的優勢,來抵消部分遼軍騎兵的優勢。
可當耶律斜軫的“突擊”天賦發旦觸發,以十萬鐵騎對魏軍進行衝擊,就等於在以三十萬騎兵發動衝擊。
三十萬步軍對陣三十萬騎兵,這仗要是能打羸了才怪了。
“這個突擊天賦,倒是有點嚇人,看來朕得提前對這個耶律斜軫有所提防才是……”
陶商這才稍稍產生了幾分忌憚,目光又落在了第二名召喚武將的身上。
耶律德光,遼國第二任皇帝,被稱之為遼太宗。
陶商知道,如果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乃是遼國的開創者,奠基人的話,那這個遼太宗耶律德光,就是把遼國從一個北方地區性大國,變成了可與宋朝南北對峙的超級大國的最關鍵人物。
耶律德光為遼國做出的最大貢獻,就是趁著石敬塘背叛後唐,向其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乞求援救之時,不顧遼國內部的反對之聲,果斷率軍出兵殺入中原,助石敬塘擊敗後**,並幫助其登上皇位,做了自己的兒皇帝。
正是憑藉於此,遼國才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滲透到了長城以南,拿下了關鍵性的燕雲十六州,不但使中原王朝失去了北方屏障,也使遼國獲得了大片的土地人口,以及南下入侵中原的前進基地。
耶律德光若能藉此安撫中原百姓,收取人心,假以時間,倒也說不定能夠飲馬黃河,一統天下。
只可惜,他胃口太大,為人就太狂妄,縱容部下劫掠百姓,引得中原士民群起反抗,最終自己不得不倉皇北歸,病死在了歸途上。
總而言之,這個耶律德光文韜武略,確實可以成為耶律阿保機的左膀右臂。
陶商的目上光,從耶律德光的名字上掠過,又落在了第三名召喚者的身上,看著那個名字,心中不禁湧起了一絲肅然起敬之意。
耶律大石,遼國末期,最後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
此人本為遼國末期名將,那時遼國國力已衰落之極,宋朝和金國簽定海上之盟,約定南北夾擊,攻滅遼國,耶律大石正奉命鎮守燕京。
結果北宋朝廷認為天賜良機,派出二十萬大軍北伐,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結果卻被耶律大石所敗。
而當遼國滅亡之後,耶律大石又不甘心做亡國之臣,於是率一部分遼人西征,憑藉著他個人的能力,建立了西遼,征服了西域諸國,將遼國的國祚又延長了八十餘年。
“這耶律大石憑藉一己之力,硬是開創了西遼八十餘年的基業,確實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的資料倒也符合史實,至於他這個強運天賦,又怎麼解釋?”陶商目光落在了“強運”二字上。
“嘀……系統提示,所謂強運天賦,就是物件耶律大石在兵敗逃跑時,可增加逃跑成功機率,是為強運。”
原來這是一個專門逃跑的天賦,倒是跟劉備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過陶商很快就記起,歷史上,耶律大石在居庸關抵抗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