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向東,從眼前流過。
韓信舉目凝視,但見山坡腳下,白水河南岸的一片曠地上,一座小城巍巍而立,靜靜的沐浴在了殘陽之下。
陰平城,終於到了!
韓信立在高坡之中,眼眸中閃爍著幾分興奮,回頭看一眼左右將士,這些吃夠了苦頭的將士們,個個也是激動萬分,激動到就差要狂吼狂叫。
“翻越七百里不毛之地,咱們可算是走出了這陰平小道,看樣是蜀軍完全沒有任何防備,韓將軍,恭喜你這條絕世奇計,成功就在眼前了啊。”吳懿在身邊感慨萬千的笑道。
韓信凝望著山坡下那座陰平城,眉宇之中,不禁燃起了幾分傲意。
走陰平小道,偷襲陰平城,這就是他給陶商獻計的破敵妙計。
或許是韓信深埋於靈魂深處,那種對蜀中地形的瞭解,讓他在稍稍分析過地圖之後,就看出來了這陰平城的重要性。
此城地處於劍閣以北,處於交通交隘之上,向西可走隴西大道,前往隴西,向東則可威脅陽平關,進群中,向南而行,則可威脅劍閣關。
韓信這支奇襲之軍,若是襲取了陰平城,就等於是繞過了劍閣關天險,直插入蜀軍側翼,在劉璋的背後狠狠的捅上了一刀。
當韓信獻上這一計後,陶商猛然覺醒,想起了歷史上,鄧艾偷渡陰平的故事。
那個時候,魏國大舉入侵蜀國,攻陷漢中,鍾會率十幾萬大軍,全力進攻劍閣關,企圖一舉覆滅蜀國。
鍾會所面臨的情況,跟陶商何其之相似,也是因為劍閣關太過險要,十幾萬大軍為蜀軍所拒,不得破關而過。
在此僵持之際,名將鄧艾鋌身而出,率一支奇兵走陰平小道,繞過了劍閣天下,一舉奪下了江油城,殺入了蜀國腹地,最終直取成都,逼降了後主劉禪,立下了不世奇功。
歷史之中,鄧艾這條偷渡陰平之計,乃是由北向南偷渡,而韓信這條偷渡之計,則是反其道而行,由南向北偷渡。
方向雖然相反,結果卻皆有異曲同功之妙,皆是繞過了劍閣關天險,插入了敵軍側後。
顯然,曾經歷史之中,韓信曾向劉邦獻上“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幫助劉邦瞞過了敵人在正面的防範,而走陳倉小道偷襲關中,一舉殺出了漢中。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與這偷渡陰平之計,雖然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但同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攻敵不備,出其不意。
陶商聽到韓信獻上此計之後,立時就想起了鄧艾的計策,也想起了韓信暗渡陳倉的事蹟,便確信此計可行,更確信唯有韓信才能擔此重任。
所以,陶商便沒有任何猶豫,敢大膽的給了韓信一萬精兵,讓他去放心大膽的去實施此計。
遠在幾百裡之外的陶商,此刻還不知道,韓信離成功,只差那幾丁點距離。
深吸過一口氣,韓信將手中大槍揚起,向著山坡下的陰平城一指,傲然喝道:“大魏的兒郎你們,你們翻山越嶺,可以說是吃夠了苦頭,本將絕不會讓你們白白吃苦,眼下大功就在眼前,你們建功立業,封爵得賞的時候到了,隨本將衝下山去,踏破陰平!”
“踏破陰平——”
“踏破陰平——”
九千汗流滿面的將士們,熱血已沸,放聲咆哮,叫殺聲震天而響,迴盪在山谷之中,彷彿瞬間驅散了他們一身的疲憊,將他們的熱血,將他們的戰意燃燒到爆。
韓信沒有一絲猶豫,大步流星,手執大槍衝下了山坡去。
吳懿也一聲狂笑,緊隨於韓信之後,狂殺而下。
九千大魏兒郎們,挾著積蓄已久的戰意,轟然殺山,如決堤的洪流一般,漫山遍野的向著山坡下衝去。
此時此刻,翻越陰平不毛小道所鑿受的痛苦,皆已微不足道,人人都被立功得賞所誘惑,被建功立業的榮耀感所刺激,拋棄了所有的疲憊,挾著滾滾如濤的戰意,狂衝而下。
九千將士,心中只餘下一個共同的念頭:
踏破陰平!
殺聲震天而響,驚起漫空的鳥雀,決崩而下的魏軍將士們,轉眼之間,便如天兵天將下凡般,滾滾衝至了陰平城前。
這陰平一城,雖然戰略位置頗為重要,但主要的作用,乃是防範於曹操從隴西的進攻,而不是防範南面的魏軍。
此時的曹操才剛剛平定西羌,大軍尚遠在涼州,根本對陰平城構不成什麼實質性威脅,故勾踐為了集中兵力於劍閣抵抗陶商,不可能把太多的軍隊投入在陰平,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