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船總公司推進改革的第一槍,就以這樣的方式打響了。一批公司總部和下屬造船廠的主要領導,被幾乎可以說是軟禁在了日本,成立了一個名義上的“船舶工業友好協會”。而實際上,則是把他們的護照全部扣留,在石川島播磨重工的關聯企業進行“學習”的理由,放逐了一年時間。
當然,都是自己同志,也不是說就這麼放棄不管了。這一年裡,如果有人能轉變思想、放下包袱,真的認真的去學習日本技術,領會總公司這樣安排的本意,未來他們不是沒有重新走上領導崗位的機會。或者應該說,如果真的抓住這一年的學習機會,未來十年有的是機會讓他們重新登上舞臺取得更大的成就。
可不管怎麼說,中船總公司的高層藉著這股東風,同步在國內掀起了大刀破斧的改革。一批年輕有知識的底層高學歷職工提前走上領導崗位,一些知識結構老化的工程師被陸續安排來日本交流學習,總部的中層領導被替換了三分之一的崗位,一部分被充實到公會和老幹部等部門,另一部分則乾脆被扔到了即將分割出去的三產部門。
按照中船總公司高層的意思,原本也不想弄的這麼絕情。中船內部的“閒職”有很多,歷來多是用於安排這些需要清理掉的領導幹部。但胡文海偶然聽到柴老的打算之後,反應相當強烈的把這些人從宣傳口和教育口給攆了出去。
中船內部有著相當豐富的宣傳和教育資源,有自己的電視臺、報紙和雜誌,有從中專、大專到大學的種種教育資源。這些崗位對中船內部來說屬於邊緣地帶,過往常常是用來安置“養老”和“提前養老”的中高層。
但胡文海堅持不能把這些人再安排到這些崗位,甚至頗感興趣的詢問中船的宣傳機構,是否有面向社會發型的資源和許可權。在得知並非完全不可能之後。他的興趣明顯大了起來。
不過這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浪花,真正的大事在於中船總公司竟然真的以讓人瞠目結舌的勇氣,第一個要在國內成系統的要推進“勞務派遣”制度了。
這一朝。真是在國內的改革大潮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當然,這也讓胡文海有些目瞪口呆。他雖然開始在繡城推進勞務派遣制度就是為了給國內國企改革指條道路。但從來也沒想過竟然會這麼快就看到和歷史不同的程序。
中船總公司敢於在八十年代的政治氣候下推進勞務派遣,實在是讓他震驚於柴老的膽略和慧眼。
哪怕他本人的政治生命本來就沒有多少時間了,可這樣的決心也不是那麼好下的,畢竟到了他這個階段和層次,對自身羽毛反而會更加愛惜。
可另一方面,歷史也真的在這裡因為胡文海的原因出現了完全不同的風景。
不同於f-14入華,不同於藍色小藥丸的問世,不同於新科取得的這些成果。這可是國企改革。主動推進政治變革,這是胡文海從來想也沒想過的事情。
這是胡文海第一次主動推進了中國的政治程序,雖然他已經有了足夠多的第一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第一次,但這仍然讓他感到興奮<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因為雖然只是一個勞務派遣改革,但這意味著他並不需要消極的等待,中國的上層也並非是不可影響的。
在他想來,他之前做的這些努力,目的就是要自己先在繡城做出成績,等上面決定推進什麼政策的時候能有一個參照。能有一個啟發,有一個現成的成功經驗來就算是好的了。主動權在上面,而不在他的手上。
比如說勞動派遣。這怎麼也要等到九十年代末國企改革賣的差不多了,國家緩過一口氣,打算好好經營自己手頭這點自留地的時候才會顯出重要性。到時候繡城經驗就是一付現成的藥方,活下來的國企照方抓藥就是。
可是沒想到,中船總公司竟然有這麼大的決心和勇氣,敢在八十年代中期就壓上了這一鋪。
推動中國政治的改變,這是胡文海從來沒想過的“豐功偉績”。
不僅胡文海沒想到,中船總公司下屬各大造船廠沒想到,全社會幾乎都所有人都沒想到。原來工人的“鐵飯碗”還能這麼玩的。
一時間,幾乎是全社會的工人人人自危。
報紙上對勞務派遣的討論汗牛充棟。不,或者應該說絕大多數的媒體。都是在對這條政策口誅筆伐。
今天是造船廠的工人,誰知道明天是不是所有國企的工人都要面臨這種可能。原本是工廠“主人翁”的工人,原本是“鐵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