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三十二章 地位

既然用語言上沒有取得共識,接下來那就是透過手段說話的階段了。

這邊繡城個體戶協會的事情當然也不是轉瞬就能辦好,雖說是拿到了繡城民間協會的註冊手續,可個體戶協會的身份仍然是介於半官方和民間的成分。單是這一點,很多個體戶就是否參與進來便心存顧慮。

另一方面,個體戶協會明顯是東風快遞要控制市場的一雙手。往日裡大家怎麼做生意,是憑良心做買賣也好,或者是坑蒙拐騙、缺斤短兩也罷,那畢竟都是自己說了算。入了協會,少不得要受到管理和約束。有的尚處於“原始積累”階段的個體戶,也不想自己頭上有個太上皇。

但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對加入個體戶協會,很多吃夠了沒有組織苦頭的個體戶,對成立協會的熱情高漲的連胡文海都感到驚訝。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胡文海搞的這個協會,並不是後世那個只管訂雜誌、收會費、辦年會的那種“民間協會”。而是真正要管事兒的。

有了東風快遞做靠山。有老胡家、有新科做後臺。做生意腰桿不是也能挺直起來了?

想來現在這樣,什麼單位都能伸一把手,想罰款罰款、想集資集資、想繳費繳費的情況,協會成立之後總能有了個說理出頭的地方。

就像賣電線電纜電力器材的楊巡,消防的滅火器該買,但憑啥要我們買指定品牌的產品,而且東西還比市面上貴了好幾倍?還有老竇的腳踏車配件商店,衛生局要查從業人員的流行病也就算了。你街道收的滅鼠費又是什麼鬼?

苛捐雜稅,這些東西收不到國營單位的頭上,各級單位就指望著從個體戶身上找補呢。

當然,有組織出面撐腰是一方面,更重要的卻是胡解放提出的,如何切實提高社會上個體戶的身份地位問題。

八十年代你說自己是幹個體戶的,就好像三十年後說自己是自由職業者似的。做個自由職業者,哪怕你月入一狗,平均收入三千不到的小城市裡,一樣在婚戀市場上被人挑三揀四。為何?因為沒人對你的職業有了解。第一印象就是這個工作“不靠譜”。你又不是公務員,哪怕你的收入是公務員的七八倍。卻就是得不到認可。

畢竟絕大多數人認可的鐵飯碗,是指能在一個地方吃一輩子飯,而不是一輩子到哪都有飯吃。後者比前者差的,其實就在於社會認可度而已。

改變社會上對個體戶的歧視,完善個體戶的社會保障,宣傳個體戶勤勞致富的形象——以及,明目張膽的炫富。

透過一系列活動,塑造社會上個體戶堂堂正正賺錢致富正常、正義的形象,打消人們對個體戶的偏見和歧視,甚至是樹立起有錢光榮的信念。

個體戶社會地位不提高,連媳婦都不好找,私營經濟發展從hai何shuo談ge起pi?

對於這個工程,胡文海已經有了很多設想,左右不過是炒作的那些套路,對一個從三十年後穿越來的人來說實在沒啥難度。在他看來,東北這塊地方,改革開放中條件並不比全國其他地方差,甚至基礎還只有更好。但結果改開幾十年發展下來,東北老工業基地卻落到了需要再振興的地步。原因在哪裡?

在我們的工業沒有競爭力?在我們的資源不夠豐富?在我們的政策沒有關內開放?還是在什麼地方?

歸根結底,其實還是在人們的觀念。東北人過去依託國營經濟太久了,發展的也太好了,於是成了新時代改革的包袱。

就好像歐洲人窮的活不下去,揚帆出海才發現了美洲。一戰俄國的戰敗,反而成就了蘇聯的崛起。美國人的祖先都是罪犯和活不下去的破產移民,中國古代的輝煌封建歷史卻造就了東林黨和清末的閉關鎖國。小崗村是吃不起飯要餓死人了,這才分了田搞包產到戶。

說到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好日子過的太久,形成慣性反而成了保守主義的大本營,官僚主義的沼澤地。

窮則變、變則通,東北在八十年代日子還算過得去,所以就缺少了改革的動力。到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紀,再想追趕改革開放的步伐,晚了!如果是八十年代東北就開始下崗,或許這片土地的未來就是另外一種命運。

九十年代爆發的大下崗浪潮,對東北的傷害是最大的。一方面是經濟結構問題,另一方面反而是因為東北過去的積累太豐富,以至於“有點小病硬扛住,反而拖成了絕症”,最後大家一起去死的結局。

就算是後來的招商引資,東北的投資環境也只能是讓人搖頭。原因很簡單,東北的經濟體制缺課嚴重,自然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