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頭說起這個要怎麼說呢,嗯,這個事情還真是千頭萬緒啊!”
江和甫想來想去,不由長嘆一聲。航空工業是人類工業兩顆最璀璨的明珠之一,與半導體工業共同支撐著當前人類社會的技術進步,是人類科學技術工程的結晶。
這也就意味著在航空工業上,是集中了人類最高階的科學和工程成就。尤其是在戰鬥機這樣的關鍵產業上,更加是不吝於投入的智慧和成本。
“十號工程從去年在胡總這裡得到了R35的全套資料,以及相應經費之後進展可以說是很讓人滿意的。”江和甫搓著手,猶豫了一下接著說道:“R35的技術並不複雜,我們現階段不論是逆向測繪還是生產需要投入的資源都不算太大。而相對於渦扇10的進度,R35的效能指標也不算落後,完全可以滿足十號工程的需求,讓整機的設計能夠順利進行下去。”
說到這裡,宋文驄也讚許的點下了頭,感嘆道:“之前十號工程的發動機遲遲不能確定,確實對整機開發產生了很嚴重的影響。但在掌握了R35的全套資料之後,我們整機設計也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對專案進度的推進很有幫助。”
胡文海聽完這話,不由納悶問道:“這不是好事嗎?怎麼看二位的樣子,好像並不怎麼高興?”
江和甫與宋文驄對視一番,苦笑點頭。
“或許正是應了那句老話吧,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江和甫乾脆的揭開了謎底:“拿到R35對於十號工程來說確實是個好訊息,但也因此讓各方產生了一些可能不太合適的想法。比如說……比如說空軍方面在得知了R35的效能之後,提出了一個新的要求,那就是十號應該採用與國產熊貓相同的1493雷達。”
胡文海聽到江和甫這番話,當即瞠目結舌,不敢置信的說道:“空軍方面瘋了?十號是單發輕型機,要求輕型機上14所為海軍重型機研發的雷達?這個機頭尺寸,十號乾脆改名殲12算了!”
殲12是什麼飛機?它綽號“空中李向陽”,是以打“空中游擊戰”為指導思想開發出來的世界上最輕的超音速戰鬥機。但也正因如此,它的缺點非常明顯,最終導致了這一型號並沒有進入空軍的裝備序列。
它有什麼缺點呢?由於重量限制和機頭進氣,這種飛機只有兩門航炮和兩發空空格鬥彈,沒有雷達火控,而且為了得到大推重比,它的起飛重量只有區區四噸半,最大航程相當感人。
如果說米格29要被人稱之為機場保衛者,那麼殲12大概可以被稱之為跑道保衛者了。
那麼殲十如果採用1493雷達,會有什麼影響呢?首先就是雷達直徑增大,增加了多少呢?十號工程原定雷達是1473雷達,直徑700mm,對3平方米目標發現距離是120公里。而空軍提出的更換目標1493雷達直徑是930mm,對3平方米目標發現距離是150公里。
別看直徑只增大了230mm,但根據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Πr2的計算公式裡,r作為半徑是以平方方式計算的。也就是說,雖然只增加了230mm,但整個機頭的截面就要增加將近一倍。
對於高速運動的物體,動力主要是用來克服空氣阻力。而高速運動的戰鬥機,一旦機頭迎風面積增加了一倍,其對動力的需求又何止是增加了一倍?
單純放大機頭截面積,最終必然導致殲十的設計效能退化成與殲12相似的“跑道保衛者”。如果在航程和航速指標上大幅倒退,十號很可能會失去它的存在意義。
R35讓十號的動力脫胎換骨,可也讓空軍方面對十號有了更多別樣的想法。推力增大之後,是否可以支援更大的機頭截面?是否可以提供更多電力供應雷達?過去如果採用WP15,各方面資料能夠維持原案就很不容易了,自然是沒有換雷達的可能。然而胡文海“倒騰”回來了R35,指標上又多了一些富裕的空間。
可效能再怎麼富裕,也絕對沒到能給單發輕型機配重型機雷達的地步。
胡文海不由氣憤道:“空軍方面也不是不懂飛機的外行,怎麼搞出這麼不講理的要求來?”
“這個要說起來,空軍還真有他們自己的道理。”宋文驄插進話來,解釋道:“因為新科晶圓廠的投產,我國的半導體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14所這兩年碩果累累,1493雷達算是一個,國產鳳凰也已經進入了收尾階段。再加上目前正在與義大利談判引進的阿斯派德導彈,這兩種中、遠端導彈,需要的就是大直徑天線的雷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