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若有所思,沉吟著說道:“不過,這確實是一條路子。”
正常的科研計劃,當然是要考慮經濟效益的,需要循序漸進來逐漸將一項技術發展成熟,然後再進行下一代技術的研發。
誰都知道碳化矽、氮化鎵這些材料比矽晶圓的效能更好,但半導體產業還不是在吃單晶矽這條路線,還不知道要吃到哪一年去呢。
不把單晶矽的潛力挖光、不在經濟上無利可圖,產業界怎麼有動力去更新換代?
但問題是,如今擺在王中軍面前的並不是一個正常的研發專案。
微奈米級的奈米光柵,不僅時間緊、任務重,而且還關係到國家戰略。就是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有一個優勢,可以不去講所謂的經濟規律,去拼盡全力的做一件事。
在這一代中國人心中,時代的使命感仍然充滿了崇高的精神。
成本,並不應該在王中軍這個專案的考慮之中。
“我們必須推翻目前的技術路徑,蝕刻法的加工精度是無法滿足需求的。我們必須要有更高的加工能力,必須跳出目前的半導體加工思路……”
“更高加工能力……原子力顯微鏡怎麼樣?”
王中軍的自言自語,讓所有人都有些目瞪口呆。
“主任,你想怎麼用原子力顯微鏡?那個咱們所一共也沒幾臺,所長寶貝著呢!”
原子力顯微鏡在九十年代的中國確實是個稀罕玩意,不僅貴而且還不好買。實驗室裡要是有一臺,就好像學校裡開的機房一樣,恨不得拿白布好好罩起來,誰也別用。
而且國內對原子力顯微鏡的應用還處於摸索階段,屬於那種拿它隨便掃描一片樹葉,都能到期刊上發一篇論文。
這麼寶貝的裝置,就怕王中軍獅子大開口,佔用了其他實驗室的份額。
“原子力顯微鏡有三種操作方式,分別是非接觸式、接觸式和輕敲模式。”王中軍的眼神忽然明亮起來,笑容中多了一些自信:“如果我們將輕敲模式的程序設定為負數,其實它的探針完全可以在材料上進行極為精細的加工啊!”
“可是……”
下面有人情不自禁的搖頭:“這樣一來,那探針也廢了吧?”
原子力顯微鏡的原理並不複雜,就是用一根針頭去“摸”出一幅影象來。針頭可以和操作物件接觸、不接觸或者接觸之後迅速離開——也就是輕敲模式。
當針頭與被掃描物體接觸,就會有多種力在這個過程中產生影響。透過對這些資料的計算,就能得到掃描的影象了。
可想而知,這樣的探針必然是非常脆弱。像半導體所這樣主要觀測硬質材料,大多數時候使用的都是非接觸模式,即使如此還經常會因為碰到材料突起導致探針損壞。只有觀測生物材料等軟質材料的時候,才會使用接觸掃描。
正常使用中如果有誰敢把探針程序設定為負數,那他這輩子都別想進實驗室的大門了。
“不對,IBM前幾年就用原子力顯微鏡操作過單個原子,所以這個路線應該是可行的。”
“IBM只是刻了三個字母,我們要刻幾百條光柵線,探針不知道要用掉多少,這成本差別也太大了!”下面的研究員聽的都快要瘋了,這種實驗設想如果被所長知道,光柵實驗室非得做一輩子冷板凳吧!
“探針?一個探針大概是兩百美元,如果我們用進口探針,那確實太貴了。”
“但這個設想的難點不在成本,而是花錢也沒有現成的探針可以用。為了在單晶矽上刻畫光柵,我們需要矽探針,這樣在刻痕的過程中才不至於汙染材料。同樣我們也需要解析度更高、更容易被去除雜質的針頭,矽材料很難做到我們需要的解析度精度,此外還需要新的刻蝕方法……”
想到這裡,王中軍不僅沒有著急,反而是鬆了一口氣。
做科研不怕累、不怕浪費腦細胞,只怕找不到前進的方向。
當找到這個思路之後,他的腦海裡迅速將這條路徑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的列了一遍。問題不少、而且不小,但是,肯定有實現的可能!
就像劉慈欣在《朝聞道》裡說的那樣,相比於人類意識到宇宙存在所用的時間,人類從牛頓到誕生出愛因斯坦不過是一瞬間而已。
“如果說那個原始人對宇宙的幾分鐘凝視是看到了一顆寶石,其後你們所謂的整個人類文明,不過是彎腰去拾它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