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八百四十二章 不科學的

“在戰後日本經濟復甦的過程中,日本的產業從一開始也是很弱小的。而日本的市場更是比我們要開放的多,也根本不可能與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本有什麼討價還價的本錢。”

“但是在日本,沒有日本血統的企業卻很難立足。這是怎麼做到的?最首先的一點,就是產業政策被日本的通產省所嚴密的保護了起來。”

胡文海在重生之前,對經濟其實並沒有太多的研究——他的本職是工程師,又不是需要研究或者制定政策的決策者。但正所謂是在其位謀其政,他如今的這番話反而是這幾年看了一些書之後,結合了曾經歷史上未來的歷史走向,而得出的思考結論。

至於說正確與否,其實他自己也並沒有完全把握。而且就本時空而言,所謂正確的經濟規律是否還能起到作用——端看那些研究胡文海商業案例的商學院教授頭上的頭髮還剩多少,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日本通產省擁有極大的權力,戰後日本首相中也多是有通產省出身。而通產省權力的最核心,就是對日本產業政策的制定權。以日本最發達的電子產業為例,日本的電子產品基本被本國企業所壟斷,那麼是英特爾、ibm和其他跨國電子企業沒有競爭力嗎?”

如今在坐的三個人都是有條件出國、而且出國很多次的人,仔細回想一下,確實日本的電子產品極少有外國品牌。東芝、索尼、佳能、松下、日立、nec……,這些在世界上都叫得響的企業,幾乎吃掉了日本電子產品市場的絕大部分。

但要說因此就論斷日本產品競爭力更強,九十年代以來的日本電子工業大退『潮』,卻又很難得出這樣的論點。八十年代的時候,日本記憶體確實曾經橫掃美國,但現在記憶體市場又回到了美國人的手中。

從1990年開始,日本電子工業的全面敗退,又使得日本工業的保姆通產省備受指責。

當然,這裡面原因非常、非常的複雜。通產省鑄就的政策和標準壁壘,究竟對產生是一種保護、還是一種畫地自牢;通產省受到的指責,是國家指導產業的模式失敗,還是發展壯大的財團開始不滿通產省的指手畫腳;是日本對美國政治上的先天弱勢,還是通產省龐大的政治資源被群起而攻……

任何一個方面的論調,都能寫出上千本研究著作來——上千可不是虛數,而是保守數字。

“日本的電子產業,就是研究通產省的最佳樣本。在面對美國在電子產業上的先發優勢和技術優勢,通產省為了保護本國產業不被扼殺,便採用了一種鑄造標準壁壘的策略。”

“如果你們對日本電子產品有所瞭解,仔細觀察就能發現,日本電子產品經常使用一些與歐美電子產品不同的介面、格式,甚至是技術體系。”

很遺憾因為時間原因,胡文海還拿不出最有力的案例。這方面最能體現日本人思路的,其實是日本的行動網路。在2g時代,全世界都面臨兩個選擇,要麼是g**制式、要麼是cdma制式,總要在兩者中間選擇一條道路。

只有日本人選擇不走尋常路,為了保護國內市場,通產省領頭建立了一套全部『性』能都遜『色』於另外兩套制式的第三套制式——pdc通訊標準,可想而知全世界只有日本採用這種標準。

但也正因如此,日本國內的行動通訊市場幾乎為日本企業瓜分,外國企業根本進不去。即使發展到3g、4g時代,同樣極少有國外企業能夠在日本市場上生存下去。因為日本手機是一機一號,手機只能在運營商那裡購買,根本不是開放式的市場。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政策保護下的日本手機企業,確實曾經顯赫一時。但是後來因為多種原因在市場競爭之中死了個乾淨,哪怕有日本運營商拉偏架,也只能允許蘋果、三星和華為進入國內市場。

這麼一看,通產省的這種產業政策壁壘,多少有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感覺。

“我們需要一箇中國的通產省,但是我們必須明白,通產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能夠走出去,而不是在國內市場上躺著賺錢,這是在日本通產省身上學到的最有價值的教訓。”

胡文海說到這裡,經貿辦的林霞忍不住皺著眉頭,小心翼翼的問道。

“胡總的意思我大概明白了,比如說我們要開放農產品市場,談判的時候可以大方的簽字,然後在國內製定一個大豆市場標準,然後以我們國內大豆的品種優勢寫進去,導致美國大豆不符合中國大豆標準,這樣簽了字也沒有用?”

林霞動了動嘴唇,到底還是沒有忍住,反問了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