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我們和中方的接觸,完全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
韓方在帝都的辦事處裡,剛剛走馬上任的成初研簡直是焦頭爛額,卻仍然找不到絲毫能夠解決自己困境的辦法。
不,這並不只是她一個人的困境,而是整個韓國所有人的困境。
“國內的經濟形勢實際上已經很不好了,金誠仁部長動用了自己在青瓦臺的影響力,好不容易才把通報給壓了下來。如果不能儘快獲得與中方的有利訊息,國家破產很可能就在眼前。”
“想辦法與中方取得聯絡,不論多麼苛刻的條件都可以先答應下來。儘快……一定要儘快,如果能讓中方在某些外交場合放出訊息,或者最好能夠形成某些哪怕是備忘錄級的檔案,對於韓國來說都是寶貴的,只要能夠爭取到一丁點時間,對我們來說都是救命的。”
這是成初研在臨危受命、走馬上任之前,她的上司關起門來親口對她的“命令”。
而類似的話語或者表態、暗示、意思,在她上任之後更是從國內源源不斷而來。
與中國建交,已經成了韓國上下唯一的救命稻草。
作為這一終極任務的實際執行人,成初研的壓力可想而知。
然而面對韓國方面的積極行動,中方卻表現的有些冷淡。不論成初研與哪一方面接觸,不論她施展出什麼樣的手段,從各個方面傳達的反饋來看,似乎都稱不上是有所進展。
“我知道了,你先出去……”
揮揮手,將沮喪的助手趕出辦公室,成初研猶豫了一下,到底還是拿起了桌上的紅『色』電話。
“部長,我們的工作仍然沒有進展。”
成初研和她的下屬一樣,帶給上司的都是讓人絕望的資訊。
“目前看來,中方拒絕與韓國接觸,最大的壓力並非來自他們在東北的經濟競爭壓力——恕我直言,我們在這方面並沒有多少可以讓對方顧忌的實力。透過這段時間的接觸,我認為中韓建交最大的阻力,應該是來自朝鮮方面。”
這其實是毫無疑問的事情,中朝關係不論是歷史還是現實,比中韓關係顯然要緊密的多。
而另一方面,韓國的情況自顧不暇,中國對外資的渴求卻沒有歷史上那麼強烈。韓國對中國的投資初期主要集中在東北和環渤海地帶,而且主要是人力密集和資本密集型行業,技術上其實要到九十年代末才開始向中國轉移部分的較先進位造能力。
這樣一來,由於東北的發展速度遠超原歷史時期,韓國目前能夠輸出的投資行業並不受中國重視。而由於韓國在鋼鐵、造船和半導體等行業的潰敗,甚至連其自身產業對東北的競爭威脅都在逐漸減弱。
當然,這並不是說韓國在這些行業對中國的威脅並不存在,而是相對於韓國那樣大企業、大財閥能夠影響本國經濟政策而言,新興的東北地區資本力量在國家對外政策這種大層面上,並沒有多少發言權。
所以對於韓國方面來說,中韓建交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實際反而是韓朝問題了。
“朝鮮完全倒向中方,這是我們之前沒有預料到的情況。如果不能說服朝鮮,那麼中國考慮到他們的事實同盟關係,必然會對與韓國建交顧慮重重。”
說起來這倒不是新時期的新問題,正相反,這在原歷史時期同樣也是中韓建交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歷史上韓國依靠強勁的經濟實力,說服了中國選擇韓國。但面對如今已經略有些資本的中方,韓國的籌碼顯然是不夠用了。
這方面在新世紀之後,中國外交期刊上曾經有過多篇論文,或隱晦、或詳盡的進行過論述。
從這方面來說,這既不是創造歷史、也不是虛無歷史,而是對公開歷史的再記錄而已。
而如果說韓國在歷史上,中韓建交的過程中沒有說服朝鮮的話,顯然這也是無法想象的事情。朝鮮因為中韓問題或許有所怨望,可必然也是在這個過程中點了頭的。
如今擺在韓國面前的,實際上就是如何才能說服朝鮮這一個問題。
成初研說完了自己的思考和麵臨的困難,但既然韓國國內能夠對她給予希望,其實倒也並非全然沒有原因。而這裡面的那點小心思也並不難猜,只是因為成初研的名字是姓成而已。
“事情我已經清楚了,既然中方有這方面的顧慮,那麼我們就要想辦法解決。”
電話裡,上司的聲音聽起來透著深深的疲憊,但還是強打起精神來說道:“你們接下來的工作重心要做出調整,從與中方接觸轉向與朝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