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中醫太難學了
學了中醫,歐陽淵很快就後悔了。
中醫講的是經驗,為什麼人們一看中醫都喜歡找老中醫,因為,老就是經驗。
經驗是歲月累積出來的。
首先,要打好中醫的基礎,就要背書。
其它的不說,學中醫,必須要熟背四小經典:《醫學三字經》、《瀕湖脈訣》、《藥性賦》、《湯頭歌訣》。再就是循序漸進熟背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光這幾部經典就能把人背暈過去。
其次,光背還不行,還要悟。
中醫學經典裡都是古漢語,最起碼要懂古文吧,不懂古文,那和看天書差不多。真正的名中醫沒有一個不是文化大家,他們都精通傳統文化,背起古文來非常流暢,至於像《傷寒論》、《金匱要略》那樣的基礎更是倒背如流。
沒有這樣的功底,怎樣去學好中醫呢。
學識可以從書本中去獲得,而悟性則是在書本中得不到、學不來的。
這悟性就是所謂“靈感”,靈感一通,則可以觸類旁通。任憑疾病錯綜複雜,變化萬千,有悟性的醫生總會從複雜紛紜的病情當中尋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其三,中醫真正的關鍵是它的理論體系,是它的辨證論治法則。
為什麼西醫容易學,西醫是以解剖學和生理學病理學為基礎的,一是一,二是二,非常客觀和直觀地把人體和病因分析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而中醫則像是“花非花霧非霧,像霧像雲又像風”,同一個病例,或者從脾論治,或者從肝、心、氣血、從陰陽調和角度,或者從外到內,或者從輕重緩急、補虛攻邪、辨證辨病,或者從五運六氣、生剋制化、三因制宜、舍證從脈、舍脈從證,反正各種角度都符合中醫的原則,都是中醫診治過程的某一環節,都會有不同的療效。
但關鍵是辨證,能分辨出什麼時候用,怎麼用,辨證對了,結果也就對了。這就註定了中醫一生都要不停地在理論和實踐中不停地琢磨,不停地整理,不停地領悟,不停地昇華。
面對中醫學的博大精深,歐陽淵叫苦不迭,他只所以拜陳博之為師,看中的並不是師傅的醫術,而是想享受那眾人崇敬的目光,卻未知這份崇敬是要付出代價的。
師傅告訴他,只有堅持不懈,把幾部經典背熟了背透了,才能奠定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後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的問題。
為了能成為一個萬丈棟樑,歐陽淵花了三年的時間硬是將這幾部大著背了下來。他以為自己背熟了幾部經典就能看病了,就躍躍欲試地央求師傅帶他實踐。
陳博之沒有回絕他,而是把他帶到一個前來就診的一位病人前,指著病人說:“你能說出他得的是什麼病嗎?”
“他沒說症狀我怎麼知道?”歐陽淵答到。
“那好,你不知道,我就說給你聽,咱先不讓病人說話,看看我說的對不對?”陳博之說著,轉向病人問道:“最近你是不是因為家庭瑣事而煩惱,夜裡經常失眠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還做噩夢?”
“對啊陳大夫,你太神了,我媳婦和我媽經常拌嘴,攪得我左右不討好,都快愁死了,白天神經緊張,夜裡又睡不著,常常做噩夢,一天兩天做噩夢還好說,一個星期都是這樣,我是不是得了什麼病?”病人說道。
“沒什麼大毛病,都是婆媳關係沒處理好引起的,回去開個家庭會議,當面把矛盾說清楚,兩邊都是你的親人,相信都能理解你的難處,矛盾化解了,你的病也就好了。這樣,我再給你三副安神丸,此藥具有鎮定、安神清熱、養血之功效,臨睡前吃一副,三天見效。”陳博之微笑著回覆道。
病人接過藥方,感謝著離開,歐陽淵剛要說話,陳博之卻說:“先別急,三天後再說。”
三天後,那位病人興沖沖地提著一兜子的水果來找陳博之,說婆媳關係好了,自己也不做噩夢了,高興之情不溢言表,把水果放下千恩萬謝地走了。
歐陽淵驚詫地問:“師傅你太神了,你不用問診,怎麼就知道他的病情呢?”
陳博之微微一笑,緩緩地說:“你是不是覺得我料事如神,像個算命先生一樣?其實,這是中醫中的面診。這位病人一看面部泛黃、眼泡腫大,整個人無精打采,從面相上看,這是心氣不足、心血不足、心陰不足、心腎不交、心膽氣虛所造成的,所表現出來的自然是失眠多夢、精神不振等症狀。再從這人的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