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負起率軍逐鹿的責任來,有時候有點也成了缺點,在張作霖的有意栽培下他被磨成了一柄鋒利的劍,可少了老一代白手起家的磨礪,他又缺乏父輩的堅韌,直則直矣,卻最是易折,有張作相這等老一輩時時把脈,倒能及時轉頭,這次他便及時的剎車,沒有著性子一條道跑到黑。
他突然又想到閻錫山,不禁又是一陣臉紅,到底薑是老的辣,看人家閻老西就不跟著瞎參合老蔣的事,躲在後面悶聲發大財,關鍵時刻還跳出來和老蔣唱唱反調,弄不死他也噁心死他,反觀自己都做了什麼……
“張叔,小六子知錯了。”
張學良這次召集高階軍官再次討論出兵問題,本意是要在其少壯派親信的支援下“說服”張作相,此刻想起來汗顏不已。
“通電全國東北軍贊成全國和解,促進各派系和平。”
……
山東濟南,吳孝良和他的部下們對南京城突然爆發的“一一九”慘案均感到突然,其他人都還好說,以吳孝良對這種爆發大規模慘案潛質各城市的瞭解南京無論怎麼排連前三都進不去,倒是與之毗鄰的上海經常各種運動慘案層出不窮,更何況國民黨向來注重政治運動,對於這種帶有明顯政治傾向的運動苗頭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的打壓,甚至連處於萌芽狀態的雛形都不曾放過。
寧錯殺三千,不放過一個,吳孝良想到汪精衛曾放出的狂言來,仍舊有些不寒而慄,這麼高壓的手腕南京應該是鐵桶一般才對,怎麼就出了這麼大的血案。
雖然上萬民眾無辜慘死,但這次事件在客觀上卻幫了吳孝良一把,無論吳孝良願不願意承認,上萬人的鮮血為國內戰爭的和解撥開了一條小小的縫隙,一縷曙光漏了出來。
不過,這縷曙光來的卻不是興高采烈,它是在陰謀與血腥中持續醞釀增長的。
“老蔣已經放出話來,只要鈞座去南京一切皆可談,屆時閻錫山、張學良、馮玉祥這些軍事委員會委員們都在受邀之列。”
“司令,南京龍潭虎穴不可輕易犯險,如果有個萬一……”
不論是楊效歐還是李澤軍幾乎所有山東軍中的高階軍官們清一色的都反對吳孝良接下蔣中正遞過來的這條橄欖枝,很明顯,橄欖枝上佈滿了劇毒的刺,危險莫測,不知那一處便會見血封喉要了人命。
甚至連文官政府的官員們都表示,這是蔣中正使的一出誘敵深入。
“吳主席還請三思,如果去了,蔣中正暗下殺手,或者無故扣押,咱們該如何應對,如果不去,產生的後果又該如何應對”
被新近任命為省府副主席的冷御秋沉吟著緩緩說出自己的看法。
大家冷靜下來後,覺得這看似有些陰沉的老頭說的還真在理,人們都怕吳孝良有去無回,可如果不去給山東軍帶來的後果卻也顯而易見,甚至說會給山東軍帶來極大的麻煩。
吳孝良對此心裡一清二楚,老蔣這是在玩絕處逢生,雙管齊下的把戲,一面為了擺脫國內負面的輿論影響,而擺出一副和談姿態,另一面,必然在背地裡命令軍隊加緊發動攻勢,爭取在戰場上佔據絕對主動權,到時候優勢在握,即便停戰他又能損失什麼,請他去和他無非是做個姿態,也是在賭他不敢去南京,於是淡然笑道:“諸公不要再爭了,既然已經勢成騎虎,吳某也沒有臨陣退縮的道理,如今我軍深陷中原彀中不進則退,便去南京一趟,諒他蔣某人也不敢怎樣,天下的眼睛都看著他呢。”
這話不假,眾人聽了頓時陷入一陣沉默,楊效歐和李澤軍則直截了當的請願:
“既然非去不可,帶上卑職一同前去南京。”
吳孝良搖頭拒絕,他離開濟南之後,這兩位手握重兵的部下就是他安全的最大保障,有了他們的牽制,蔣中正即便有所圖謀也得思之一二,不敢貿然動手,如果一起去倒說不定會激起他不軌之念。
“毅如兄,謙亭,你二位另有重任不必與我同去,這回咱們是去談判又不是打仗,有冷御公他們同去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