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超過了後來創辦的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劉銘傳1885年就在臺灣成立了銘傳大學。這些大學當年就派出了大批的留學生學習國外先進技術,1895年之後,學新學的大學生日漸增多,到1900年。將近二十年後,本國技術人員的逐漸培養成材,留學生也大量歸國,越來越多的科技骨幹進入近代產業部門,在技術引進和技術改造活動中,中國已經擁有兩萬多名技術人才。
而且,宋驍飛還透過成立國家科學院,讓席幕嫣到全球高階技術人才,包括現代潛艇之父霍蘭等一大批技術專家受到中國的禮遇,到1902年,在中國工作的約有五千名各國的專家和技工,其中不少是擔任過總工程師等職務的第一流技術專家。這對於改變技術落後的面貌,加快工業化程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洋務運動開始後,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在各地開辦新式學堂,福建馬尾船政學堂、北洋水師學堂、天津武備學、廣州水師學堂等,各式新學堂主要分為語言學堂、工業技術學堂和軍事學堂,學習科技基礎知識。
宋驍飛任命嚴復為教育總長後,他和蔡元培等人重新建立系統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