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大家都在歡呼雀躍的時候,只有一個人在愁眉苦臉,他就是司法局宣傳科科長兼《濱山法制報》社總編靳玉平。
“三改善”發展戰略確實得民心,可這需要巨大的經濟基礎做支撐,而司法局只有一個地方能創收,那就是由他們宣傳科具體負責承辦的那份《濱山法制報》。新局長在提出“三改善”發展戰略之前,已經給靳玉平透過氣了。靳玉平本想給新局長算算帳,看看報社最大的創收能力有多少。可話還沒説完,新局長就把他的話攔住了:“我不是説你能創收多少,現在的問題是我需要多少。我需要四百萬才能實現我們的‘三改善’發展戰略,這就是你的任務,一分也不能少。”
新局長板上釘釘,一點商量的餘地也沒有。靳玉平苦思冥想想了兩天,決定馬上召開全報社創收動員大會。
動員會上,靳玉平宣佈了兩項改革方案。一是機構改革方案,將原來的編輯部一分為二,改成編輯一部和編輯二部。因為《濱山法制報》是週二刊,每週二、週五出報。編輯一部負責週二版,編輯二部負責週五版。這叫劃小核算單位,形成競爭局面。二是分配製度改革方案,全體人員實行零工資,按績效考核,上不封項,下不保底。考核主要分兩項,一是創收任務的考核,也就是看誰廣告拉得多,完成任務發全工資,完不成任務按比例扣罰,超額任務重獎。二是考核銷售指標。銷售指標主要是指零售指標,因為預訂戶都是年初發行部做的工作,和每期報紙版面質量沒多大關係。零售指標最能反映報紙受讀者歡迎的程度。
動員會後,整個《濱山法制報》社的人都像打了興奮劑的蒼蠅,到處亂闖亂撞。見了大門就鑽,看到單位就進。不管你是國營的還是私營的,不管你是大的還是小的,不管你是認識的還是不認識的,也不管你是歡迎還是不歡迎,只管進。進去就是一個話題,拉廣告。弄得許多單位的領導一看見法制報社的記者,就像躲瘟疫一樣,趕快躲開。
不過,今天吳風到博物館來,還真的不是拉廣告,他是專門來看那把青銅鉞的。他是在收集寫作長篇通訊的素材。
為了提高報紙銷售量,報社編輯部經過研究認為,要想提高報紙的發行量,就得吸引讀者的眼球。要想吸引讀者的眼球,每期報紙上就得有一篇有份量的案件偵破通訊。而且通訊要有故事性,故事要曲折、離奇,甚至有點恐怖,最好能讓讀者看了晚上做幾個惡夢。因此,編輯部要求每個記者每月要寫出一篇長篇偵破通訊。當期報紙的發行量與通訊作者的報酬掛鉤。發行量越多,報酬越高。所以,法制報社的記者們除了找單位拉廣告以外,就是跑法院,跑公安局,跑刑警隊找案件素材。
姬成聽説他是來看青銅鉞的,馬上來了興趣。也許是在這麼一個小單位被人冷落久了,姬成渴望受到人們的關注。吳風的到來,雖然是一個不被他看好的人,但也象一塊石頭投到一潭死水當中,啟用了他特別想炫耀的**。姬成對吳風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很熱情地把吳領到青銅鉞的展櫃前。
“你知道這是什麼嗎?”姬成故意賣弄關子。
“當然知道,這是青銅器。”吳風是學中文的,對一些歷史知識還是比較瞭解的。
姬成説:“我是説這是件什麼東西你知道嗎?”
“這是件古代兵器,名子好象叫‘鉞’。”
“你知道這是誰使用的兵器嗎?”
吳風很老實地搖搖頭。
“這是商王用的兵器。”
“商王?哪個商王?”
“商王你都不知道,就是那個把夏桀打敗建立了商朝的那個商王。”
“那個商王?你是説這是件商代的青銅器?”
“那當然了。”姬成的語氣裡充滿了驕傲。
“要真是商代青銅器,那可是件寶貝。你這是真的嗎?”吳風的語氣中帶著懷疑。
“當然是真的了,我們都請北京的專家來鑑定過了,不信你問問你嫂子。”説著向陶玲使了個眼色。
陶玲只好支支吾吾地應付:“哦,是,是。”
姬成裝模作樣地指著上面的花紋説:“你看這花紋,這是獸面紋,這是焦葉紋,這都是商代青銅器的特徵。”
“是嗎?姬叔,你懂得不少呀。”吳風已經被姬成忽悠得開始有點暈了。
其實,姬成哪裡懂什麼文物知識,這幾句行話是從老教授那裡聽來的。姬成原來只是文化局給局長開車的一個司機,後來局長看他年齡大了,才給他安排到這兒來,讓他養老。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