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反映過教育的問題,只是他不知道罷了。
明代設立科舉的本意,無非為了求得聖人之道和朝政之勢的有機結合。然而,學術與政治從來就是一對歡喜冤家,不是合縱連橫,就是勢同水火,箇中微妙,冷暖自知。
古代有一撥人不喜歡寫書,專愛註疏。你說你要有孔穎達、裴松之的水平,或者再狠點,直接像酈道元一樣把一本好端端的地理教科書《水經》搞成文學名著《水經注》也行啊,可惜大多數人都做不到。於是,歧說紛呈便成了統治者的心頭大患。
面對圖書市場這種魚龍混雜的現狀,明成祖朱棣大手一揮,成了*部長,發話道:“咳咳咳。樣板戲進課堂?是不行的;改用繁體字?再考慮一下;獨尊程朱?這條透過!”
自此,明朝公務員考試所用的工具書、紅寶書、真題都以程朱的註釋為綱。於是,思想統一了,讀書人再也不用到汗牛充棟的書海中瞎撞了,得位不正的朱棣安全了,皆大歡喜。
老百姓最痛恨統治者鉗制思想,統治者也總喜歡愚弄黔首,在這種此消彼長的微妙對抗中,從防民之口勝於防川一路下來,歷史跌跌撞撞走了幾千年。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認為中國不缺秦始皇和漢武帝,缺的是華盛頓與蔣經國。漸漸的,我發現問題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中國的歷史太悠久,有些事不是一兩句話就能概括。
翻開史書,八王之亂,侯景之亂,數不清的*,哀鴻遍野,易子相食,血腥的味道透過紙張就能聞到,慘不忍睹。治世犬和亂離人到底哪一個更好?
右憤罵專制,左憤謗*。看多了不難發現一個簡單的道理:天下無至理,皆為人所用耳。如果不左不右,心平氣和地看待科舉,功還是大於過的。明代是作為文治社會,離開士人的支撐不可想象。
欲使士人有效地支撐朝政,關鍵在於培養士氣。就這一點而言,尊程朱是當仁不讓的選擇,歷史也證明了它在明朝前期所發揮的卓有成效的作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制度提出批評,認為它不僅失去了公正的形式,更與當初設立時的初衷背道而馳。
原因很簡單,以程朱理學為意識形態的官方教條已經不適應複雜多變的社會現實了。
。 最好的txt下載網
9 左衝右突(1)
王守仁此刻顧不得考這些的問題,面對落第的現實,家學淵源、遠大理想,各種因素糾結到一起,完全無動於衷是不可能的。
然而,對於王守仁,考進士做大官只是世俗要求下的職業,盡人事聽天命就行了。探索成聖的道路,參悟人世的哲理才是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因此,當週圍落第的同學哭天搶地,尋死覓活時,不為外物所屈的王守仁卻說:“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王華的同僚早就聽說王守仁小朋友的各種逸事,見他落榜,都來鼓勵他。內閣首輔李東陽開玩笑說:“汝今歲不第,來科必為狀元,試作來科狀元賦。”
李東陽這麼說不過是想幫受挫的小守仁找回信心,眾人也沒當真。誰知王守仁提筆就寫,文思泉湧、倚馬可待,眾人驚愕之餘拿來一看,但見其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紛紛歎服,連呼“天才”。
在神州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會有鬥爭,揚才露己向來招人忌恨。古人教導我們,剛出道的時候一定要低調,低調,再低調。王守仁一時興起,忘記了“七字真言”,再加上李東陽一鼓動,登時志得意滿,懸筆立就。而眾人也都清楚,狀元出身的王華肯定前途無量,藉著誇王守仁在王華心目中留個好印象何樂不為?結果小守仁愣是讓那些“比肩李杜,力抗蘇辛”的阿諛之詞給捧殺了。
下來就有人不服氣,暗地裡嚼舌頭:“此子如中第,目中不會有我輩矣。”
果然,來科會試,王守仁又落榜了。
同時落榜的還有一個牛人——唐伯虎。
這就是弘治年間鬧得沸沸揚揚,至今仍然撲朔迷離的“會試洩題案”。唐伯虎被富二代徐經給坑了,而王守仁運氣不好跟唐伯虎同科應考,被他連累,成績作廢。
雖說是不可抗力,但落榜就是落榜,說什麼也沒用,心情沮喪的王守仁回到老家組織了一個龍泉山詩社。
不要小看明代文人的結社,這些大大小小的社團一般由仕途失意的文人組成,是一股很強的政治力量,絕非擺設。
萬曆時,張居正為了順利推行新政,曾強力打擊全國各地的書院,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