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功的歸來也引發了一陣規模不大的轟動。
他驅逐荷夷,的功績在蘇言的刻意宣傳下已經在南京城內變得人盡皆知,雖然百姓不知道臺灣在哪裡,也不知道臺灣於大明有什麼作用,但這並不妨礙他們追捧這位戰功赫赫的國姓爺。
百姓對他的歡迎讓朱成功打了個猝不及防,他完全沒想到自己居然會受到如此追捧,這讓一路心事重重的他不得不勉強擺出個笑臉,向夾道歡迎的百姓示意。
蘇言並沒有去親自迎接朱成功,他親自去了一趟紫金山巔,視察禮部與太常寺的人如何在這裡辦置登基大典。
太常寺的寺卿名字叫做任廷貴,他原是魯王朝廷的官員,在南京朝廷建立後,他也得以保留官職,在朝中繼續擔任太常寺卿。
不僅僅是太常寺卿,太僕卿、大理寺卿等部分衙門的主官還是由魯王朝廷中的官員擔任,這主要是朝中缺乏類似的有經驗的官員,所以只能先由他們擔任,若是他們不稱職的話再撤下來進行更換也不遲。
不過事實證明,這個任廷貴倒是挺稱職的,面對蘇言的詢問他都能胸有成竹的進行回答,說的頭頭是道,吳鍾巒也和他合作的很是愉快。
從紫金山下來,蘇言才得知朱成功以及到達南京,他連忙命人將回到鄭府的朱成功請到楚王府來。
與此同時,鄭府。
朱成功正坐在廳堂的主位上,抽背檢查已拜師梨洲先生黃宗羲的長子鄭經這些年的所學知識,此時的鄭經已從當初的八歲孩童成長為年過十四的少年,他雖然還未徹底成熟,但也已經快到了成婚的年齡。
明太祖規定,男子16歲成婚,女子14歲嫁人,雖然離成婚的年齡還差兩歲,但歷史上一向喜歡「干政」的董酉姑已經開始籌劃起為他尋得一位合適的妻室,就算不能馬上成親,先行訂婚也並非不行。
當然,這也是後話了。
此時的鄭經還在應付著父親的抽背,好在他向來「好學善射」,在黃宗羲門下認真學習,所以很輕易就應付過了朱成功的抽背,換來了這位許久不見的父親讚許的笑容。
這一世,因為蘇言的出現,歷史上本應發生的許多沒有必要的慘劇都得到了避免。
就像是與朱成功決裂出走投清的施琅,他現在仍然在朱成功麾下效命,在的戰爭中身先士卒,立下了赫赫戰功。
遠在南京的鄭經未來也沒有機會與他弟弟鄭睿的乳母陳昭娘私通,他也不大可能與原隆武朝廷兵部右侍郎唐顯悅的孫女成婚,因端莊靜正而沒有得到鄭經寵愛,最後抑鬱離世的唐王妃的命運或許能夠得到改變,這段對於兩人都痛苦的婚約也不會成立。
不管怎麼說,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吧。
見鄭經對自己的抽背的內容倒背如流,朱成功剛準備誇獎他一番,不過在這個時候,蘇言派出的親兵剛好上門,請朱成功到楚王府一敘。
朱成功只好簡單誇讚了鄭經一番,隨後便帶著幾名親兵前往楚王府,見父親離開,鄭經便藉口要回去讀書,反而走側門離開了鄭府,來到幾條街外的兵部尚書張府,將他的同窗好友張萬祺約了出來。
張萬祺是張煌言的長子,和鄭經同一年送入黃宗羲門下學習,兩人因此很快成為了好友,不過因為鄭經是國姓爺的長子,地位更高一些,所以張萬祺更像是他的小弟,受他的照拂。
和鄭經一塊出來後,一身書生氣的張萬祺對他問道:「錦舍,國姓爺不是今天回到南京了麼,你怎麼還能約我外出?」
「父親抽背檢查了我的功課後就被楚王殿下請去了,現在無暇管我,前一陣子那禮部尚書家的孫子不是說秦淮河的花船有多麼多麼好玩麼,今天本世子請客,再叫
上西寧王府的那幾個,一塊去長長見識。」鄭經說道。
西寧王府自然是蘇言賞賜給留在京中的李定國子嗣的居所,他們和鄭經兩人也是年紀相仿,因此很快就熟絡了起來,經常會一同外出玩耍。
「秦淮河?這可使不得。」張萬祺連忙擺了擺手,道:「聽我娘說,哪裡是花柳女子的聚集地,我等還未到成婚年紀,怎麼能到那種地方去呢?」
「這你就不懂了,我們只是去長長見識,又沒說一定要幹什麼。」鄭經正色道,「難不成你想讓那吳尚書的孫子一直壓我們一頭?反正本世子是忍不了!」
聽鄭經這樣說,張萬祺倒有些動搖了,見他動搖,鄭經直接拉起他的手往西寧王府走去,張萬祺也只好預設下來,任憑鄭經拉著自己了。
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