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三年和武安四年,註定是夏朝歷史上人流最為密集的年份。
先是武安三年六月底先後頒佈的兩道移民詔令,然後是下半年頒發向遼河移民的詔令,最後是武安四年新年過後官方組織的向呂宋島移民的計劃。
這三次官方主導的大規模移民足以載入史冊,南起兩廣北至河北,除了詔令中指定的那些個省份外,其他省份也都有舉家搬遷的情況發生。
這倒是很合理的,畢竟四川、陝西、交趾和遼河各省為了爭先招收更多的移民,讓自己在新的大計中的政績能被評為上等,都設立了很多的惠民政策,這些都吸引了許多平民百姓前去遷居。
山西布政司,永寧州。
於廷翼坐在驢車上,看著逐漸遠去的老宅,眼中流露出幾分不捨的情緒,不過這份情緒很快就被他收拾好,重新打起精神。
在父親被朝廷徵辟,調往遙遠的貴州為官後,家中繁重的生活負擔就壓在了身為長子的他和母親的肩膀上,身為長子,他必須要早早的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為年邁的祖父和年幼的弟弟們遮風擋雨。
好在,父親為官後的俸祿每個月都會被送到他們手上,也正是憑藉著父親的俸祿,他們才能買下這輛驢車,踏上舉家遷移的道路。
舉家遷移,是他和母親經過一番思想鬥爭後,又經過祖父的同意才最終決定下來的,山西雖好,但他們繼續待下去生活壓力會變得更大。
因此,他們才決定在朝廷頒佈移民詔令後,向有著遷居優待政策的四川遷移過去,只要能夠搬到四川去定居下來,他們這一戶按人頭每人都能分得五畝地,官府還會租給他們農具和耕牛,更重要的是,他們還能免去五年的稅。
免去五年的稅,對於像他們這樣貧困的家庭就是天大的恩惠了。
雖然山西離同樣在移民目的地中的遼河布政司更近,不過四川要離父親為官的貴州更近,他們才會選擇了更遠的四川,作為自己的新家園。
他們一家和廣大向著四省遷徙的百姓一樣,心中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朝廷的感恩,踏上了漫長的路途。
在決定離開後,上過學堂的他就向遠在貴州的父親寫信說明了這件事,讓父親不用再向老宅寄銀子了,等他們到了新家以後,會再寫信報平安。
……
對於龐大的移民潮,朝廷也做好了萬全的應對之策,蘇言透過內閣擬定旨意,要求各地官府都要在其轄區內的要道上設立安民點施粥,為過往移民提供免費的吃食和臨時的落腳點。
同時,他也命令各省都指揮使、總兵調兵清繳省內的匪徒,保障移民在路途中的生命財產安全,蘇言不願意看見因為自己頒佈的移民詔令而使得眾多移民百姓在途中因為各種原因死去。
這並非是他瞎擔心,歷史上清朝在官方層面發起的各類移民運動中都有許多百姓因為官府的不作為、環境的惡劣或是匪患威脅倒在遷徙的路途中。
就例如臭名昭著的走西口,走西口帶來的正面影響自然毋庸置疑,但一批又一批漢人背井離鄉,向ng或是西域遷徙而去,官府並未給他們做任何的保護措施,使得許多百姓死在了風沙或馬匪的屠刀之下。
朝廷接連頒佈的各道政令產生的效果極為顯著,各省的都指揮使、總兵紛紛開始行動起來,調集各府、州、縣的官兵清繳省內已知的匪患。
各地官府也都在交通要道設定施粥點,並清理出一片空地,拉起一道防備野獸的柵欄,讓過往的移民和商人能夠落腳歇息,一些心思活絡的小販也雲集於此,在落腳點外擺攤叫賣,趁機賺一點錢,負責把守的官吏對此也是聽而任之,沒有驅趕。
因此,一時間,一些施粥點居然變得很是
熱鬧,形成了一個小型的集市,這倒是成為了當地官府的意外之喜。
這還是政通人和的開國初期,朝廷的旨意自然是暢通無阻,得到徹底的貫徹落實。
和陸地上的移民相反,向呂宋島的移民危險度就很高了。
從兩廣和福建通往呂宋島路途遙遠,海浪滔天,若是途中遭遇一場可怕的暴風雨,整船的人都可能會葬身於腹。
而且,就算是從廣東去往遼河,都還是在快馬可以跑到的範圍內,可呂宋島是大部分百姓一生中頭一次聽說過的陌生地名,對他們來說是極為遙遠且陌生的地方,除非是萬不得已,誰會願意去那種地方?
就算是聽說過這個地方的人,他們也基本是透過早些年下南洋謀生的親戚那裡得知的,後者早就將去南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