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的錢出來;
……
其實,不管是家長還是老師,用“鐵石心腸”來對孩子進行定性,對孩子來說都是莫大的傷害。因為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強可塑性的。如果家長或老師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經常對孩子進行定性,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改正缺點的機會。所以,無論孩子的性格有何種缺點,家長都不要給孩子定性,而是要用自己的引導幫孩子去改掉這些缺點。
美國一所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試驗,他讓一所小學的學生試著在三種緊急情況下,選擇其中之一捐出他們的錢。
這三種情況分別是:
一、非洲中部遭遇嚴重旱災,那裡的人們正處於生死邊緣;
二、捐助本校的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他家無力負擔學費,這名學生正面臨無法繼續學習的困境;
三、為本校捐錢添購一部影印機,放在一個固定辦公室供學生們使用。
教授要求孩子們以不記名投票的方式進行,結果有85%以上的孩子選擇捐款買影印機,約有12%的孩子願意資助本校的這名優秀學生完成學業,只有3%的孩子決定幫助非洲的百姓。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看出,大多數的孩子只關心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事情,而對與自己不相關或者距離遙遠的事情,習慣用冷漠的態度對待。有社會學家表示,這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一個弱點。
從上面的捐款試驗我們還可以得出這樣的啟示:最有效的愛心教育,應該讓孩子從關愛身邊的人開始,從具體的、較低的要求開始,這也正遵循了從低到高原則。 txt小說上傳分享
習慣與性格培養中的心理學(13)
例如,在給孩子東西吃時,教育他們應該先讓長輩吃,自己再吃;與同伴交往時,教育他們要照顧比自己小的同伴,懂得將自己的玩具與大家一起分享,等等。
當然,在教孩子學會愛別人的同時,家長也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這是培養孩子愛心的很重要的一步。有教育學家曾這樣說過:“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
然而,現在的情況是,很多家長已經習慣了對孩子付出,而在面對孩子表現出來的愛時,家長常常會在不經意間做出“拒絕”的行為。也許大多數的家長還不知道,家長們的這種行為會深深地傷害孩子表達愛的積極性,促使孩子的心靈一點點走向冷漠。
相信大多數的家長對這樣的教育場景並不陌生:
你下班了,孩子給你端來一杯水,你卻沒有好臉色地對孩子說:“我不渴,快去寫作業吧!”
看到你做家務時滿頭大汗的樣子,孩子拿著一個削好的蘋果對你說:“媽媽,休息一會兒吧,吃個蘋果!”你卻頭也不回地對孩子說:“媽媽不吃,你自己吃吧!”
……
給家長倒杯水、給家長削個蘋果,這些都是孩子最質樸的愛的表達,然而家長卻無情地拒絕了他們。兒童心理學家表示,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表達愛的主動性是非常脆弱的,十分容易因為成人的拒絕而退縮,從而不敢主動表達愛,或者不願意主動表達愛。所以,為了避免把孩子的愛心扼殺在萌芽狀態,家長要學會接受孩子的愛。
愛是一種雙向的情感交流,表達愛也是孩子的一種情感需求,當孩子的愛被接受時,他們才能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愛別人。所以,當孩子給你倒了一杯水時,即使你不渴,你也要真誠地喝一口,然後給孩子一個擁抱,並告訴孩子,你因為他的愛而感到幸福。
方法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拒絕“融合效應”
我們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開家長會時,我經常會與家長們討論這樣一個問題:在面對這些劣性考驗時,孩子們都是如何表現的呢?
一位家長這樣說:“每次考試考不好,孩子要麼說考題太難,要麼說老師判卷時有失誤……總之,說來說去,他一點責任都沒有。”
聽了這位家長的話,馬上又有一位家長附和道:“我家的孩子不僅如此,遇到失敗時,比如遲到、被老師批評、與同學發生矛盾等,他還喜歡將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的責任混為一談。例如,他沒考好,他會說他們班有好多同學都沒考好。”
……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現在大多數的孩子犯了錯誤、遭遇到失敗,不是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習慣把責任推向別人,或者是把自己的責任與他人的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