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翅金黃的蛐蛐
送他,他取名“金翅鵬”。兩人都是武漢商場上大亨,又是俱樂部的牌
友,酒酣耳熱之餘,有人攛掇他倆把自信所向無敵的蟲將軍拿出來較
量一番以資醒酒。兩隻蛐蛐果然都是沙場老將,鏖戰四五回合,雖然
全都到了牙張力竭,可是誰也不肯後退。結果“金翅鵬”左胯一滑被敵
人乘機扭傷,懾懾發怵,繞盆而走。劉少巖先輸於酒,再敗於蟲,一怒
之下,藉著三分酒意,抓起他的金翅大鵬愣是一口氣吞了下去。後來
俱樂部的朋友背後叫他“麻叔謀”(隋朝名將麻叔謀喜歡吃小孩出名),
據說是名票章筱珊給劉起的。平素只聽說有人鬥蛐蛐落敗,恨極把蛐
蛐生吞,想不到真有其事,未免太殘忍了。
今年合灣夏季苦旱,幾十天不下雨,農民缺水插秧,田間噴灑農藥
次數減少,蛐蛐因此大量繁殖。早年臺南鹽水鎮鬥蛐蛐,是聞名全臺
的,蛐蛐一多,又值暑假,於是引起青年人下田掏蛐蛐興趣,有些人利
用早安晨跑,帶了捉捕器具,到池邊溝塍循聲捉捕,運氣好的一次能捕
捉一二十隻能鬥善咬的二尾,並不算稀奇。今年在鹽水就舉行過好幾
次鬥蛐蛐大會,這個訊息被臺北一家百貨公司聽到,立刻邀請鹽水鎮
養蛐蛐人士,組成紅白二隊,攜帶若干能征善戰的蛐蛐,乘坐冷氣汽車
到臺北來舉行一次蛐蛐大賽,供顧客們觀賞。因為天氣亢旱,水源枯
竭,反而讓大家重睹絕跡數十年鬥蛐蛐盛況,真是意想不到的事呢。
蛐蛐炸炒上臺盤,總覺焚琴煮鶴大煞風景
彰化埠頭鄉,是中部蘆筍主要產地,因為今年蛐蛐繁殖得過分迅
速,剛從畦裡鑽出來的蘆筍嫩芽,都被它們齧爛,以致筍農向農會繳納
蘆筍時,齧痕斑斑影響外銷,打了回票。農會有人動腦筋,想出一個捕
捉蛐蛐比賽方法,發動四健會員跟農會會員為主幹,選定一個假日舉
行,每隻蛐蛐作價兩元收購,一個上午連掘帶灌就捕獲了五六百隻。
他們有人異想天開,把蛐蛐用水洗乾淨了,用蒜頭、豆豉、大鹽、辣椒、
味精半爆半炒,來呷睥酒。據嘗過這種異味的人說,跟天津人吃炸螞
蚱滋味類似。姑不論味道如何,在玩過蛐蛐的人想起來了,總覺得焚
琴煮鶴未免大煞風景,假如起屈靈均袁子才者流於地下,不知又有若
幹奇文妙句嘆息憑弔呢!
我把炒蛐蛐下酒這樁新聞說給名生物學家夏元瑜教授聽,他說:
“臺灣有種大蛐蛐,俗名‘土猴’,食量大,破壞力也強,跟一般能咬善鬥
的蛐蛐同類異種,他們炒著吃的大概是土猴。”我想當年我養蛐蛐,一
粒毛豆要啃上兩天,何至於禍及蘆筍,成了慘重的災情呢!現在知道
是兩碼事,心中也就釋然了。
談失傳的“子弟書”
——為響應戲劇節而作
現在談“子弟書”,在臺灣甭說聽過“子弟書”的人恐怕沒有幾位,
就知道“子弟書”這個名詞的,也寥寥無幾啦。
“子弟書”是清代嘉慶、道光年間,最流行的一種雜曲。因為乾隆
時期盛極一時的八角鼓太平歌詞,大家聽久了覺得厭煩,於是八旗中
有那才思敏捷、文筆流暢的子弟,依據北方習用的十三道轍口,編出了
一種七字唱,分大、中、小三種回目,大回目可長到二三十段,篇幅短的
可不分回目,像岔曲裡的《風雨歸舟》就是從子弟書裡摘出來的。開書
之前來一段西江月或是一首七言詩,把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