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巨大的電子螢幕前,李正此時的重點暫時放在了西面。 他萬萬沒想到,對抗系統會給出這麼複雜的態勢。 雖然在紅藍對抗之前對一切最複雜的狀況都做出了預測和推演,但白方加入,還是讓他感到了壓力。 這一場仗不好打。 同時應付兩線,這可不是鬧著玩的。 只要自己錯一步,整個局面就會崩塌。 面對即將來自藍方的打擊,在短時間內,紅方的反擊力度是相對虛弱的。 至少要熬過36小時。 DN-3已經開始陸續發射,但摧毀對方的GPS系統衛星和間諜衛星需要時間。 要讓對方的GPS失效,回到同一水平線上繼續掰手腕,至少需要24-36小時。 其實,喪失了北斗系統僅僅是戰鬥力下降的其中一部分,藍方和黃方還對紅方的高分衛星也動了手。 被擊毀的衛星裡面還包含了不少偵察衛星。 這種衛星雙方都有很多,哪怕非軍事專用的也有部分民用衛星也能暫時替代這個角色。 只是這種替代畢竟不如北斗加偵察衛星這個組合更為好用。 失去了北斗衛星,也並不是說紅方就完全喪失了導彈攻擊能力,因為導彈的精確制導並非只依靠導航定位,也有慣性定位等等模式,只是精確度上會有所下降,並且在攻擊移動目標的時候比較吃虧。 在所有的現役導彈裡基本都裝有慣性導航裝置,這是最穩定又最不容易被幹擾的一種導航裝置,尤其是在戰略級別的導彈上,一定會有這種東西,因為對於戰略級別的導彈來說,誤差幾百米甚至上千米問題不大,反正一顆下去都是平掉一片。 要弄明白衛星導航對導彈攻擊精度的影響,就必須明白現代導彈攻擊的制導手段。 就拿最常見的巡航導彈來說,其制導方式一般包括飛行初段為慣性導航,飛行中段為慣性導航+地形匹配+衛星導航,飛行末段改為平臺慣導+景象匹配導航。例如藍方的“戰斧”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最型改型的制導方式為慣性導航系統+地形匹配+數字景像匹配Ⅳ+全球定位系統+精確地形輔助導航(米級),射程達2500公里時,圓機率誤差只有10米。 如果去掉了其中的全球定位系統(GPS),誤差就不會是十米,或許是幾十米,甚至百米。 這就是衛星的影響。 至於失去偵察衛星,那就是失去了隨時監控戰場動向、發現敵人和進行戰術攻擊後現場評估的能力,這也影響指揮層的戰術決策和反應能力。 目前,紅藍黃三方已經進入了相互不斷摧毀的能力。 畢竟三方在外太空的衛星還是很多的,一時半會還打不完,哪怕是黃方和藍方使用的標準系列導彈,它也有庫存數量的,並且標準系列導彈只能攻擊低軌上的衛星,而中高軌需要X37B去完成。 不過X37B畢竟只是個飛行器,它需要重型獵鷹火箭才能發射上去,上去之後還要去靠攏衛星,靠近之後才能攻擊。 而紅方反衛星手段雖然多,但要說簡單直接又粗暴,那就直接就上DN-3,這玩意最高的射程能達到公里,一款武器滿足所有需求。 從手段上看,紅方攻擊更為凌厲。 不過代表著紅方就在這次的太空反衛星較量中佔據優勢。 原因是數量。 從衛星數量上看,藍星目前一共在外太空軌道上有4500顆衛星,其中光是藍方一方就佔據了2944顆之多,多出了總數的一半不止。 而紅方目前在軌的衛星只有499顆,在數量上不是一個級別。 只不過,藍方的2944顆裡頭有2500顆是商業用途的衛星,用於軍事的僅僅幾百顆而已。 聽起來少? 不。 因為哪怕是藍方的的商業衛星,在緊急的時候也可以用來的當做軍用,比如狗哥的那些平時用來製作地圖系統的衛星,它也可以轉變為軍用,當做監視用途的偵察衛星來使用。 打擊手段,紅方佔優;衛星數量,藍方佔優。 因此李正決定首先攻擊的是對方的導航衛星,它們數量僅僅24顆,一天多時間就能搞定。 然後快速補星,跟藍方比消耗。 與此同時,航天技術部門還向聯參部提出了一個更為省錢省力的反制的方案——發射己方最先進的“SJ-21”衛星。 “SJ-21”又被稱作實踐二十一號,是一項被稱為“太空拖車”的計劃。 自從紫方成功將藍星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以來,已經過去了66年的時間。在這期間,人類的太空活動共產生了數十億個空間碎片,也被稱為太空垃圾。 這些太空廢物不斷在地球軌道上相互碰撞分解,產生更多小碎片,使太空垃圾問題日益嚴重。 它們在地球軌道上以極高的速度執行,即便是微小碎片與在軌衛星或航天器發生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破壞,對全球的通訊網路、天氣預報系統、定位系統以及其他重要的衛星服務都構成了嚴重威脅。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