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1部分

於此同時新建機槍營的番號也被正式裁撤,原轄三營機槍隊之第一營被調往常備軍左鎮。第二營則是調往常備軍第三協,暫歸趙東雲兼管,第三營分出兩隊組成一小營,奔赴山東加入武衛右軍先鋒隊,剩下兩隊會同新招募之兩隊成立一新營,歸屬督撫標管轄,也就是歸屬袁世凱直轄。

隨著新建機槍營的解散,趙東雲原來費了不少心思培養的軍官也分散各處,不過幾個核心軍官還是被他留下來並帶到了第三協,包括林永權,裴連英、趙東平。

雖然第三協是準備從幾支舊軍中整編而來,這種整編實際上就是把原來舊軍裁撤,以騰出經費來編練新軍,並不是說直接接受那些舊軍部隊進入新軍。

類似保陽馬隊這種騎兵部隊來說還好,只是那些舊軍的軍官們被裁撤,但是騎兵大多數會被留用。

但是對於那些舊式步營來說就不一樣了,基本上是隻借了整編的名義,但實際上並不會大量留用這些抽大煙毫無戰鬥力計程車兵和官軍,只有極少數計程車兵才會被留下來編入新軍。同時新軍會大量招募良家子當兵,呼叫大量新式軍官任職。

等名義上的整編完畢後,那些舊軍的大小軍官和士兵基本都會被踢掉了,留用者十不足一。

當趙東雲著手整編舊軍,編練新軍第三協的時候,北洋的局勢再一次因為他而湧動起來!

袁世凱下決心編練常備軍右鎮,先不提他的經費夠不夠,軍械足不足這些問題,單單是這個風聲放出來,尤其是當袁世凱任命趙東云為北洋常備軍第三協統領後,誰都知道袁世凱是準備大規模編練北洋常備軍右鎮了。

這種時候,眾人對未來的北洋常備軍右鎮的翼長之位也就關注無比,雖然說現在袁世凱只讓趙東雲編了個第三協,但是可以預料的是未來第四協、馬標、炮標、輜重、工程營等部隊也會陸續展開編練,當這些部隊彙集起來後那麼就是北洋常備軍右鎮成軍之時。

而屆時北洋常備軍右鎮翼長一職將會落入誰手?

……

今天的加更章節送上!!另外厚臉皮各種求,紅票、月票、打賞,有什麼來什麼!

第四十九章 第三協之爭

袁世凱手下的北洋新軍擴編應該從庚子年前夕主政山東開始,那時候袁世凱被清廷任命為山東巡撫,任上以清剿義和團兵力不足等藉口,一方面是擴張充實武衛右軍的兵力,另外一方面也是透過整編山東舊軍弄出來了一支武衛右軍先鋒隊。

等到李鴻章把辛丑條約簽訂也就是1901年後,袁世凱擔任直隸總督兼任北洋大臣,那時候袁世凱的北洋新軍掀起了第二輪擴張大潮,首先是吞併整合了南洋張之洞手下的自強軍三千餘人,然後大張旗鼓的編練北洋常備軍,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裡,北洋常備軍左鎮就已經初具規模。

這個時候袁世凱並沒有滿足於左鎮的編練成功,而是迅速的舉起裁汰練新的旗號,準備整改直隸舊軍,抽調精銳、挪用舊軍經費用以編練常備軍右鎮。

如此也就是北洋常備軍第三協的編練緣由。

而在以上的北洋大擴軍過程中,短短三年時間不到,袁世凱的嫡系新軍就從不足萬人擴充到了將近四萬人,在如此大規模的擴張中,士兵的來源是最好解決的,大批良家子等著進新軍領高額軍餉呢。

而軍費的問題雖然也困難,但是袁世凱弄錢的手段不比李鴻章弱多少,左騰右挪之下也可以勉強維持北洋新軍的擴張,但是擴軍中所需要的大批合格軍官就很難解決了。

由於袁世凱的嫡系基本來之武衛右軍,而武衛右軍原本的軍官數量也是有限的,根本無法滿足大規模擴張的軍官需求。

基層軍官還好一些,前幾年的天津武備學堂、現在依舊在辦的武衛右軍隨營學堂都為北洋或者個體系提供了大量合格的基層軍官,而且現在袁世凱又是陸續開辦了北洋行營將弁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等一系列的以快速培養基層軍官為目的的軍校,所以基層軍官雖然略有緊缺,但是總體問題不大。

但是中高層軍官卻是很難解決了。

這擔任連、排級別的軍官營、團,甚至旅、師軍官是完全兩碼事,前者北洋體系自己就可以短時間內培養大一批出來,然而後者的話就困難的多。

要培養一名可以指揮一個協甚至一個鎮的將領,是需要時間的,不管是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擔任實職來磨練,還是說從天津武備學堂畢業後選送到外國留學,這些方式都是需要時間的。

這樣對於合格的人才稀少,大擴軍中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