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部分

,隨後,翰林院請唐齊連題詞,唐齊連當場揮毫,寫下:“泱泱大學止至善,巍巍黌宮立中南。”

院長華文章當眾讀誦這兩句,不過卻將“黌宮”(正音當為“宏”宮)念成了“皇宮”(音》,臺下一片笑聲。

朱傳宗哭笑不得,道:“黌,是指古代的學校,也稱『黌門』、『黌宮』、『黌校』,都是指學校。這些常識我還是懂得的,院長大人老啦!這些字一定是忘記了。”黃其道:“不錯,《後漢書·仇覽傳》中有:『農事既畢,乃令弟子群居,還就黌學』就有這樣的說法,而且就像我得中進士,我父親也這麼說:『黌門施教有方,犬子才得高中』,也不知道院長大人是不是眼花了。”

朱傳宗擔憂地道:“今天的活動出了這麼多的紕漏,院長恐怕要被彈劾啊!不過出了這麼大的錯誤,就是丟官也不冤枉。”

黃其知道朱傳宗和院長的關係,不能隨聲附和,道:“別擔心,人都免不了犯錯。沒事的。”

翰林院這次出的醜,很快的傳遍了天下,尤其在民間更是編了許多笑話,不過就像是水中被投了一個石子一樣,雖然表面出了很多的漣漪,但是過一陣子卻平靜的很,朝廷對於這件事情就像是沒發生一樣。

日子一久,黃其也和朱傳宗混熟了,便笑道:“人難免犯錯,但是咱們大梁的官員們,錯了就改嘛!改了再繼續犯,犯了再改,改完再犯,沒有事的。”

於情朱傳宗應該為華文章高興的,可是國家法律何在?朱傳宗不知道說什麼,也只好苦笑搖頭。

翰林院是文化重地,四周都有圍牆,是不能隨便進去的。大梁法律規定,不是翰林院學生和內部工作人士,撞入翰林院者是死罪。可是天下讀書人很多,能入翰林院的卻是少數,有些讀書人不服氣,便經常在翰林院外牆貼些詩句對聯來挑戰院裡的學生。

這日,翰林院外牆上貼了一副對聯,上聯是:“李伯陽生指李木為姓,生而知之。”

句中的“李伯陽”指的是老子。老子是春秋時候有名的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陽。李耳又叫老聃、老子。傳說,李伯陽剛生下來,就用手指著門外的李樹。後來,他就用李樹的“李”做了自己的姓。後來道教的人說老子“生而知之”,指剛一生下,就知道天下大事了。牆上的這句上聯,說的就是這件事。

上聯出得挺妙,妙在幾個地方:第一,前半句人名的姓“李”跟“李樹”有關係,第二,“生”是“姓”的偏旁,第三,下半句是個成語,還得用前半句的“生”字開頭,最後,整句說的又得是古人的一件事兒,而且還採用了對聯中的“復字”、“析字”等技巧,這個上聯夠難對的了。

翰林院裡頭,淨是些有學問的人。可看了這個上聯,都皺著眉頭不言語。過了好長時間,也沒人能對出下聯。

偏巧這一天朱傳宗和黃其出翰林院出去買些東西,不經意看見了牆上的題句。二人都挺感興趣,就站在那兒琢磨下聯。一會兒工夫朱傳宗想了出來,就借了一枝毛筆,在牆上添了下聯:“馬文淵死以馬革裹屍,死而後已。”

黃其知道朱傳宗的下聯說的也是一個古人。馬文淵就是馬援,是東漢初年有名的大將,人稱伏波將軍。馬援一生立下了許多戰功。他曾立下過誓言:“男子漢應當勇敢地死在戰場上,用馬皮裹著屍體回家鄉!”後來,馬援病死軍中,實現了自己的志願。“死而後已”也是個成語,意思是幹事情要一直到死才算停止。

黃其大讚道:“你的對聯實在高明,一生一死,不單是對得整齊,還全符合上聯的幾條妙處。真是讓人歎服。”

朱傳宗道:“黃大哥,你真客氣了,我知道你學問是最大的。我遇見的人中,除了吳先生之外,沒有人如你這麼博學了,那些講課的老師,都不配給你提鞋。”

黃其笑道:“我可不敢和吳先生相提並論,你太抬舉我了。”

二人正在行走間,一農夫肩擔糞擔從他們身旁過,二人經過的街道狹窄,路面坑坑窪窪,不知是裝得滿還是路面不平,那農夫桶裡的糞水晃盪不已,有的竟飛濺出來。二人避讓不及,長袍下襬被濺上了點點糞漬。

那農夫慌忙擱下糞擔,驚恐地立在一旁,兩腿瑟瑟發抖,不知所措。朱傳宗見狀,笑著對農夫說道:“仁兄,你知道我的袍子該洗了,特意提醒我吧?”說完,拉著黃其便走,黃其讚歎道:“你真乃當今謙謙君子啊!交你這個小朋友,是我的福氣啊!”

二人正準備回翰林院換衣服,忽然一個五十多歲的老頭對二人道:“二位別走,如果不嫌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