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謙曾經經歷過的那個時空,有著名的所謂“人生三大錯覺”,其中第一條就是:我這本書(或電影)要火!
正確率99.99%!簡直正確得一塌糊塗!
換句話來說,覺得自己要火的,99.99%,都會撲!
擱在電影市場來說,票房沒出來之前,誰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撲街!
電影立項之前,這個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電影專案,透過各種複雜的計算和調查,得出結果,我這部電影、這個專案,將來拍出來,肯定賺!
不然它壓根兒也立不了項!
編劇會覺得,我寫的這個本子超級牛逼,大家怎麼可能領會不到其中的牛逼之處呢?它肯定特別好看,大家一準兒願意買票去看!
導演會覺得,我這個故事處理的那麼牛逼……
好了,電影製作完成了,終剪版出來之前,電影公司就會先找一批絕對靠譜的內行幫忙看一看,提提意見,然後,按照製片人和電影公司的要求,最終終剪版,也即上映版本,就算是徹底定型。
但這並不是結束,絕大部分電影公司,在電影正式上市之前,還會把各大院線的看片專員們請來,讓他們來看,來提意見。
因為這批看片專員每年都要看幾百部電影,他們的目光,他們的判斷,道理上來講是最接近市場普羅大眾的眼光的,而且他們看完了片子,給出的評價,也將直接決定院線方對這部電影的上映等級——即給出的排片數量。
那麼好了,他們看完了電影,有的給好評,有的給差評,甚至有些電影可能會拿到一致的好評或一致的差評,然後,提出個別的修改意見,這些意見經匯總之後,交給製片人定奪,到底還要不要修改一下——結果麼,如果不是普遍性的意見,或者比較重大的問題,製片人一般都頂天了微調一下。
然後,OK……一部電影,終於要走向市場了。
導演也好,演員也好,各種製造新聞,各種宣傳,甚至很多電影為了宣傳,不惜製造假新聞——最省錢省事兒又惹眼球拉關注的,當然就是男女緋聞。
這個時候,外界已經是各種看好、各種期待了。
什麼投資很大啦,什麼特效一級棒啦,什麼超級燒腦啦,什麼鏡頭特別美啦,當然還少不了導演是誰誰誰,此前曾有什麼著名作品,男主角女主角是誰,怎麼怎麼牛,為了去看某某都值得一張電影票,還有什麼某某大咖不惜自降片酬出演配角,什麼某某大咖零片酬加盟,還有某某、某某和某某友情客串……
總之,各種誘惑,各種美好。
院線方看好,給個不低的排片比,乃至於電影初初上映,影評人或者接了紅包、禮品了,或者純粹就是喜歡,紛紛大肆叫好,號召大家進電影院去看。
然而,就是這樣投資浩大,經過系統性的,每一個步驟都由最專業的人士進行把關,而被拍攝和製作出來的電影,這樣一部很可能是從製片人、編劇、導演、演員,到看片專員和影評人,都覺得不錯的片子……撲街了!
是的,說撲就撲,毫無徵兆!
而與此同時,也會有那麼一些事先根本就不被看好,被各種不屑、各種小瞧,甚至有時候你大口喝酒、陪院線經理喝酒喝到吐血,甚至不惜跪下哀求都拿不到排片的電影,莫名其妙就突然火了——同樣毫無徵兆!
誰會火?誰會撲?
即便是再專業的人,也只敢說自己能估個七八成準確,想要出手必中——除非你是穿越者!
歸根到底,電影身上固然貼著商業的標籤,但說到底,它卻絕不是你按照規定的流程去做就一定能做好的,因為它還有另外一個不容忽視的屬性——電影,還是一件藝術品。
數百萬、數千萬乃至上億的觀眾們的普遍選擇,其實充滿理性和規律,非常之客觀,但藝術品的創作,從來都是主觀的。
以主觀,去對上客觀,從來都沒有百分之百的準確率!
…………
2003年3月13日,上午。
因為此前在柏林電影節上已經首映過了,而且最近這一段時間,《紅高粱》這部電影的熱度,也已經被刷得足夠的高了,所以,明湖文化最終還是選擇了不再舉辦首映典禮,直接上映。
截止到2002年年底,國內的銀幕數量,已經突破一萬塊,根據國家電影行業協會和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的官方資料,是塊。
當然,即便是官方的資料也要承認,在這一萬多塊銀幕之中,其中仍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