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郁的中國鄉土風情,卓越的色彩與畫面,偉大的主唱所奉獻出的一次驚人的演出,一個淳樸、剛強卻又美麗的中國女人,一次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交織到難分彼此的偉大實現!這是一部絕對不容錯過的電影!”
——《萊茵報》
“……在世界盃開幕式上奉獻了驚人演出的中國李,再一次讓我驚訝且讚歎了!這一次,他憑藉的是一部電影。他是導演,也是主演。這是一次令人難忘的觀影經歷,如果你還沒有去看,趕緊去!”
——《先驅報》
“……紅色,綠色,黃色,導演用無比濃烈的,足以與梵高的名作相提並論的色彩運用,向我們展示了他卓越的色彩美學!這是一部偉大的傑作!他將被載入中國電影的史冊,也將被載入柏林電影節的史冊!”
——《評論早報》
“……驚人的色彩運用,卓越的鏡頭美學,一個發生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東部鄉村的抵抗侵略的故事,一群偉大的人,一部傑出的電影!中國李的表演能力,和他的導演能力一樣的出色!秦晶晶小姐的表演同樣令人驚歎!”
——《德意志早報》
“這是一部完美到讓我無話可說的電影!它是偉大的!”
——《藝術觀察》
“……李的導演能力讓我驚訝萬分!他所帶來的這部傑作,是本屆柏林電影節開幕以來,我所看過的最好的電影!沒有之一。”
——《觀察者》
…………
德國柏林。
時間是下午。
李謙的面前,放著厚厚一摞的各種報紙。
絕大多數都是德文報紙,李謙基本上什麼都看不懂。
恰好因為《紅高粱》一時間在柏林聲勢大起,中國駐德國大使館居然主動派人聯絡了,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當時接電話的傅學隆嘴漏,順嘴說我們看不懂當地的德文報紙。
然後,一個看上去大概也就二十四五歲的女孩子在一個小時之後就出現在了《紅高粱》劇組入住的酒店,同來的,還有大使館的一位文化參贊,再然後,就出現了這樣的一幕:那個女孩拿起一張報紙,直接就給一邊看一邊翻譯出來。
其實也不用這麼具體的翻譯,就看駐德國大使館的態度就能知道,當下在柏林,在德國,《紅高粱》到底是有多受追捧了。
再加上考慮到李謙是曾為世界盃出過力氣,在全球的範圍內為中國的形象增添光輝,而且據說也是高層特意在內部表揚過的人,所以,他帶著電影來參加柏林電影節,而且作品還獲得了當地電影評論界的一致讚譽,那當然,駐德國大使館這邊也就樂於錦上添花了。
那位文化參贊過來一連串的恭喜,彼此簡單地聊了幾句,對方把翻譯人員留下,算是借調,並承諾以後李謙他們在柏林遇到什麼問題,大使館方面都可以提供幫助,這才告辭離開。
但是,等他走了,李謙拿起那一份一份的德國報紙,卻多多少少有些回不過神來——事情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速度,實在的是有些出乎他的意料了。
《紅高粱》是部好電影,這是肯定!自己這一版更是部好電影,這當然也是肯定的!可問題是,它就這麼紅起來了嗎?
到現在,兩天半的放映期,除了頭兩場之外,餘下的場次場場爆滿,等待買票的觀眾在電影院門前排起長隊——可就算排隊,他們也不願意離開!
還是那句話,這是一部中國電影!
而且還是中國的鄉土風格的電影!
它全程華語對話、華語旁白,只在螢幕下方給出了德文翻譯——說真的,在李謙看來,他覺得這樣的一部電影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德國觀眾而言,觀看起來的感覺,大概是應該跟另外那個時空的中國人去看一部中文字幕的土耳其鄉村故事的電影的感覺差不多。
但不知道是不是關注電影節的這批觀眾對這種藝術電影有著格外旺盛的需求,也或者可以理解為,他們是整個歐洲乃至全世界對藝術電影最為熱愛的一批觀眾,總之,除了影評人那裡給出的專業評論幾乎是一面倒的喝彩之外,據說就連德國的網際網路上的絕大多數評論,也是全然的喝彩!
然後,李謙恍恍惚惚地覺得,事情似乎開始超出自己的預期了!
本來是沒報什麼希望來的,但事情發展到這個時候,他的心裡也是控制不住的,開始有那麼一股小火苗,一下子就竄了上來!
或許……還真的有可能拿個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