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在很多年之後,當李謙的名氣越來越大,大到哪怕不需要刻意的宣傳,也有很多人迫切地想要知道他是誰、迫切地願意去留意所有與他相關的資訊時,會開始逐漸有人、有媒體開始從頭細數李謙在十七八歲時就曾經創造過的輝煌,但至少是在現在,哪怕他的九首作品同時登上了中國之聲的金曲點播榜前十名,也沒用。
媒體不會因為這一點就去額外的給他以關注和報道,歌迷更是根本就不會留意到他們最最喜愛的那個歌手,其實是憑藉著一個叫李謙的人的作品才紅起來的。
不公平麼?
的確不公平!
但是,這就是規則。
而且,這不只是流行歌壇,也不只是娛樂圈的規則,這條規則,放之天下、放之萬事皆準。
比如說,在李謙曾經生活過的那個時空,後來的歌迷們最為津津樂道的,大約就是周杰倫+方文山的組合,以及王菲+林夕的組合,而事實上,後兩者也的確是華語樂壇三四十年發展歷程中最為知名的兩個業內作詞人。
但他們只是個例。
而且即便是他們兩個,在真正為公眾瞭解並逐漸廣有知名度的時候,其實也都已經是他們在若干年中已經寫了若干首作品,而且也已經有很多作品走紅的情況下,才逐漸一點點走到公眾面前的——比如說,喜歡周董作品的歌迷有很多,知道方文山的也不少,但是,知道《以父之名》和《夜的第七章》這兩首歌的作詞人是誰的。有多少?
再比如說,林俊杰一首《江南》紅遍大江南北,在當時那個年代,他那首歌的影響力絲毫都不比周董的中國風差,媒體也是連篇累牘的報道。在當時。也肯定是有很多歌迷在聽完《江南》那首歌之後,對它頗具古風的歌詞讚歎不已,但是,知道這首歌的填詞人是林秋離的,有幾個?而媒體會去追逐林俊杰是不用說的,但當時會去報道這首歌的作詞人叫林秋離。會去認真評價這首歌的走紅跟林秋離那古風盎然的詞作密不可分的,有麼?
沒有。
再再比如說,哪怕只是在2000年前後,國內的影迷對於葛優、梁朝偉、姜文、鞏俐等等這些名字和麵孔,也都已經是無比熟悉了。甚至對於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李安等一批大導演,也都鬧了個臉兒熟,可是,你知道《英雄》這部電影的編劇是誰麼?那麼,《霸王別姬》的編劇呢?再不然,《臥虎藏龍》?
顯然,沒人會去關注這個。
媒體肯定是整天圍著那幾位大導演和著名演員打轉悠,他們是寧可去報道明星們的緋聞八卦。也不會去關注某部著名電影的編劇是誰的。
而普通觀眾……拜託,在看電影的時候,當正片播放完了。會認真把後面字幕上的演職員名單都看完的,有多少?
這就好比是一場演唱會,聚光燈只會追著那一個人跑。
至於其他的工作人員,你導演也好,你伴奏也好,你伴舞也好。對不起,你們都只是綠葉。只是為了把舞臺中央的那朵大紅花襯托得更加完美的。拿了錢,把活兒幹好。然後走人就是!想當演唱會的主角?沒門兒!
最簡單的一個原理就是,很少有演唱會會選擇在白天舉行,因為只有到了晚上,到處都是漆黑一片,這個時候,當所有燈光都集中在一個人的身上,他才會真正的光芒萬丈。
所以,我們說明星是生活在聚光燈下的。
很殘酷,但,這就是現實。
不過還好,普通歌迷不知道誰是林秋離不要緊,但幾乎所有流行歌壇的從業者都知道,《江南》那首歌,是林秋離大大的作品。
就好比現在的李謙,哪怕所有喜歡廖遼的歌迷,加上所有喜歡五行吾素組合的歌迷,再加上所有喜歡《半壺紗》這首歌的歌迷們,都沒有一個人知道李謙是誰,也完全沒有關係。因為各大唱片公司的老闆、總經理、音樂總監,以及眾多的歌手和製作人們,他們是絕對不會忽視李謙所帶來的這九首歌同時上榜的震撼的,也絕對不會去忽視這個十七八歲的大男孩身上所擁有的那簡直不可估量的音樂能量!
女歌手的時代到來了?
別鬧了!
你以為換個男歌手唱《執著》就唱不紅?
你覺得就憑劉明亮的唱功,《送別》這首歌落到他手裡,他會比五行吾素組合裡的那幾個女孩子唱的差?
至於《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拜託,那個風格,簡直就是趙信夫的最愛呀!
所謂“女歌手的時代到來了”這種說法,媒體們分析的頭頭是道,歌迷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