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0403 茶道文化

0403 茶道文化

到了後院,譚老興致勃勃地擺弄起了那一套價格頗為昂貴的茶具。張志遠上前要打下手,譚老急忙制止道:“你坐下,今天我給你演示一下什麼是茶道。”

茶道,是以茶為媒的一種藝術,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透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 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起源於中國,卻在日本發揚光大,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早在南宋時期,一位日本僧人將茶葉帶回日本並推廣種植,一開始並不被人們接受,直到豐田秀吉時代,才開始在日本上流社會中逐漸推廣,後形成了一種茶文化,亦為“茶道。”

茶道是儒、佛、道三大家思想的精華。佛教強調“禪茶一味”以茶助禪,以茶禮佛,從茶中體味苦寂,參悟禪機;而道家講求的是“天人和一”,注入茶道的靈魂,並將養生和茶道有機融合,體現一種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透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也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係的準則,透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係;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薰陶。

而中國的茶道講求“廉、美、和、敬”,意在廉儉有德,美真康樂,和誠處世,敬愛為人。

不管是日本茶道,還是中國茶道,都是透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茶道最關鍵的兩個步驟就是茶藝和品茶。茶藝環節大家可能聽說過茶道六君子,也就是茶匙、茶針、茶漏、茶夾、茶則、茶桶。具體操作步驟相對冗繁,不再用過多筆墨闡述。下面我們說一下品茶,先是舉杯嗅香,主要體驗其茶湯香氣使之透過鼻腔刺激味蕾,感受茶湯沁入心脾的那種美妙享受;接下來調整好呼吸,喝一小口,咀嚼茶湯,儘量讓茶湯在口腔中停留一會兒,然後緩慢吞嚥,順著食道緩慢滑入胃中,最後閉嘴從鼻腔將氣撥出,回味茶湯的芳香。

聽完我一陣嘮叨,可能會有人說,真麻煩!一個玻璃杯,一把茶葉,一瓶開水就直接解決。某個東西一旦上升到一定境界,就成為特定階層束縛在條條框框中的一種享受,這種享受亦然是普通人不能所理解的。就好比說香道,一塊香料有什麼好聞的,還不如香皂好聞,弄那麼多條條框框,甭說聞了,操作起來都嫌麻煩。

人一旦到了某個境界,想回歸自然的時候,就想用一種高雅的東西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古代的貴族不愁吃不愁喝,自然想著變著花樣地玩,遊山玩水,賦詩飲對,把酒當歌,好不快哉。清代的貴族更是亦然。操著一口地道的京腔,提溜著鳥籠走街串巷,然後到茶館一小坐,侃天侃地講著他爺爺的爺爺光輝歷史,時不時講講宮中秘聞,在別人的唏噓聲結束白天的生活。到了晚上,那夜生活更加豐富,左摟右抱,歌舞昇平,活得就是個瀟灑。

進入新中國後,貴族文化基本消失,就算有,也不敢顯弄,生怕作為地主崽子被打倒了。改革開放後,環境相對寬鬆,人們也逐漸富裕起來了,老祖宗留下來的那一套東西又回到了各個領域,人們也開始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要說譚老往祖上追十八代,估計也就是個農民,最多也是中農,文化程度不高,趕上了好時候翻身農奴把歌唱,位極人臣,退休之後享受著省部級待遇,有住房,有專車,有保姆,有警衛,有免費醫療……沐浴著黨的恩情和關懷。

“來來來,嚐嚐這茶味道怎麼樣?”譚老親手將沏好的茶端給二位,興致高昂地道:“這可是正宗的太平猴魁,味道絕對棒!”

郭金柱是個粗人,但對菸酒茶的研究不比所謂的專家差,呷了一口回味了片刻,嘖嘖稱讚道:“好,味道真好,入口柔綿,細滑如絲,香氣順爽,此乃上品啊。”

張志遠不懂茶道,但還是誇獎茶葉好,譚老的茶藝更高超。譚老聽了,樂呵呵地又忙活著沏茶。

郭金柱心裡有事,但看到譚老心情愉悅,又不忍心打擾,只好陪著談天說地。

談了一會兒,譚老突然沉下臉,轉換口氣問道:“永志現在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