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
“哎!吃飯!”
吃過飯,陸一偉休息了一會,就馬不停蹄地去了縣委大院。上了三樓,縣長張志遠房間門緊閉,他側身聽了下,沒有動靜,就回到自己的辦公室。
泡好茶,點上煙,陸一偉第一件事就是坐到辦公桌前翻看這兩天的報紙。《西江日報》二版頭條就是關於南陽縣的,題目是《改革中的南陽——以企業改製為突破口,破解發展難題》。文中將百泰公司和曙陽煤礦簽約的事一筆帶過,而是著重筆墨描寫南陽今年以來在企業改制上做了哪些事。
在最後一段這樣寫道:“改革中的南陽,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如同一艘載滿思想的衝鋒號,迎著朝陽,藉著改革東風揚帆出海。企業改制,僅僅是該縣大力發展經濟業態的一把利劍,而這把利劍也是破除發展難題的重要法寶,這正與省委省政府敲定的發展目標是一脈相承的。我們有理由相信,南陽縣在獨特的區域優勢下,創新思維,迎難而上,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子,讓‘南陽模式’成為我省一個改革樣板,成為西江省砥礪前行道路上的一艘快艇,為又好又快建設美麗西江做出積極的貢獻。”
最後這段話對南陽的評價極其高,既緊扣迎合了上級的口味,也把南陽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最後將“南陽模式”很從容地引出來,實在是拋磚引玉,點睛之筆。這也為南陽縣接下來的發展提供了創新空間,如果真能闖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路子,那麼,“南陽模式”這個品牌就真正打響了。
陸一偉感嘆,本是很平常的事,但到了記者手中就上升到另一個高度,筆力蒼勁,有血有肉,實在讓人敬佩。他慶幸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
政府辦主任李建偉交給他20萬元用來搞宣傳,陸一偉不惜成本,給《西江日報》的記者拿了5萬元,希望他多加美言。現在看來,這個錢花的真值!他相信,市領導,甚至省領導都會看到的。哪怕是一掃而過,至少把“南陽縣”記在了腦海裡。接下來,就抓緊時間組稿,爭取把“南陽模式”刊登到《內參》上。
看完《西江日報》,陸一偉又拿起《北州日報》瀏覽起來。同樣是在二版,可報道的角度卻完全不同。題目是《百泰公司與曙陽煤礦簽訂了企業改制協議》,題目平平,文章更像是記流水賬似的,沒有營養。通篇讀下來,就覺得搞了個儀式,其他幹了的成績隻字未提,反倒是提到了招商引資一事,風馬牛不相及,讓人啼笑皆非。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文中提到企業改制是在副市長蘇啟明到南陽主持工作後主導的一項工程,完全抹殺了縣長張志遠的功勞。
可以看出,《北州日報》在報道新聞時,更多的是傾向於副市長蘇啟明。
都說媒體是反應一個地方發展的晴雨表,更是彰顯權力角逐的宣傳工具。輿論是可怕的,無形中在引導人們的慣向思維,黑的能說白的,顛倒是非,媒體人應用自如,得心應手,很是普遍。一旦形成口誅筆伐的態勢,你就算有十張嘴都抵不過白紙黑字。
如今,曙陽煤礦就暫時告一段落了。百泰公司全面接手後,按照縣裡既定的分流安置方案有序分流。由於縣政府拿出10%的股份分給職工,也算是給職工們爭取更大的利益吧。也就是這個優厚條件,曙陽煤礦的職工並沒有出現越級上訪事件,過渡的十分平穩,這在改革過程中很是少見。
從這點可以看出,群眾是樸實的,並不是刁民,不是釘子戶,更不是站在改革的對立面,他們的願望很簡單,只要滿足了我的利益就行了。而當下一些改革發展程序中,往往把群眾逼到了對立面,出現了一起又一起上訪事件,甚至做出一些極端行為。究其原因,他們忘了黨的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解決完職工利益,就剩下中層以上領導幹部了,這是一個很大的難題。按照百泰公司的說法,接管曙陽煤礦後,縣政府不得參與管理,且現有管理人員(技術人員除外)全部由百泰公司接替,提出的條件是,要不一次性補償,要不縣裡協調解決。
副縣長白玉新給出的答案是,縣裡出面解決。在徵求煤礦中層領導幹部意見後,他們大多還是願意迴歸體制內,那怕是做一個普通的工作人員,也心甘情願。
這個難題放到張志遠桌前時,他也陷入思考。一次性把20多個人都安排了,確實有點困難。在幾番討論後,都沒有得出結果。不過陸一偉的一個點子讓張志遠豁然開朗,陸一偉道:“這部分人都有煤礦管理經驗,何不成立個煤礦安全培訓中心,由他們來對全縣的煤礦職工進行安全培訓。”
聽完這個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