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獲得了諾貝爾獎,但是直到1926年,當大量的實驗證據支援愛因斯坦之後,科學家才正式將〃光〃取名為〃光子〃。
最近幾年,哈佛大學的莉娜·豪博士透過將鐳射聚焦到兩個微小的鈉氣體雲的方式,首次讓我們看到光子的模樣(見圖1…18)。
實際上,我們的眼睛就是最好的、最精確的光子探測器,即光電效應發生器。例如:無論何時,當你看到一個物體時,都會發生如下過程:一個光子撞擊到了在你眼中的視紫紅質中的11…順視黃醛分子,引發它的構型發生改變。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光電效應中,一個光子撞出了原子中的一個電子,電子逃離質子後,質子就裸露出了一個正電場,當類似的電場經過累積達到一個閾值時,就會引發神經細胞爆發一次動作電位。由此,這個動作電位像骨牌效應的波一樣(注意:神經細胞以及其中的電子、質子並沒有移動,移動的是電場,而電場不是一個東西,只是一段資訊),透過神經細胞間一系列的傳導——傳遞,繼而激發了你後腦腦皮層視覺細胞時,突然你就看到了這段文字。當其進一步激發大腦皮層其他部分時,就會讓你思考這段文字所表達的深意。
因此,愛因斯坦對光電效應的解釋無可辯駁地證明,在光從光源發出時,是以一個一個的粒子形式發出的。例如一隻100瓦的白熾燈,在一秒鐘內就會發射出2500億億個光子(見圖1…19)。
六、哥本哈根詮釋
自從普朗克提出輻射是以一個一個的量子方式發射以來,對於〃光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光到底有什麼特性〃,科學界經過將近30年的爭論——主要是愛因斯坦與尼爾斯·玻爾之間的爭論和新的理論提出——在1927年,由丹麥科學家尼爾斯·玻爾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提出了對光、或者說對量子世界的全新解釋。這被稱為哥本哈根詮釋,具體解釋有以下四點。為了便於理解,下面用電子和光子作為表述實驗物件,其原理是等同的。
第14節:波粒二相性
(一)波粒二相性
量子力學極為深奧,但是其本質卻全部源自對一個實驗的不斷髮揮。這個實驗就是波粒二相性實驗。
1。光是波
在一長方形水池中豎立起一塊帶有一條縫隙的擋板,再把第二塊帶有雙縫的擋板放在它的後面。最後把第三塊擋板放在最後面(見圖1…20)。這時在第一塊擋板前面用另一擋板製造出一道水波。這時就會看到,這道水波在穿過一條狹縫後會發生衍射現象,進而再次形成一道水波向第二塊雙縫擋板移動過去。然後,當這道水波穿過雙縫擋板後由於衍射現象,會繼續出現兩道水波。兩道子水波繼續前進,就會發生相互交疊在一起的干涉現象——在波峰交疊處,水波的振幅會變得更高,在波谷的交疊處,波谷的幅度將變得更深,在波峰與波谷的交疊處,水是平的。最後當兩道波執行到第三塊擋板上時,就會在擋板上顯示出由於兩道波相互干涉後出現的波峰與波谷交替出現的條紋。如果把波峰用白色表示,把波谷用黑色表示,這個條紋就是黑白相間的干涉條紋。︴米︴花︴書︴庫︴ ;www。7mihua。com
如圖1…21,如果你用手電筒照射帶有一條狹縫的擋板,然後在光所透過的路徑上放上第二塊帶有雙縫的擋板,最後放上第三塊擋板到雙縫擋板的後面,這時你就會在第三塊擋板上看到(如同水波穿過雙縫擋板後形成的干涉條紋一樣)光所形成的干涉條紋(見圖1…22)。光所出現的干涉條紋無可辯駁地證明,光是以波的運動形態透過雙縫的。
因為只有波才具有衍射和干涉的特性,所以在第三塊擋板上出現的光的干涉條紋證明光一定是波(見圖1…22)。就是說,光是像水波一樣穿過雙縫的。
2。光是粒子
如圖1…23所示,用一挺機關槍隨機擺動著向帶有兩條縫隙的牆壁發射子彈,這時你就會看到,凡是隨機穿過雙縫的子彈會在牆壁後面第二面牆壁上形成兩道彈痕(如同兩道條紋)。
為了表示方便,下面用電子代替光做表述(光子與電子的特性一樣)。為了觀察電子是如何穿過雙縫的,在雙縫擋板後面照射上一束強光。這時,當你再用電子槍發射電子時,奇怪的現象出現了,你會看到電子是以一個一個的顆粒狀穿過雙縫的,然後在第二塊擋板上你不再會看到干涉條紋,而是會看到如隨機發射的子彈一樣,形成了兩道電子條紋。這兩道條紋的出現,無可辯駁地證明,電子是像子彈一樣,是以一個單一的粒子方式穿過狹縫的。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