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五年一月,袁紹令書記官陳琳撰寫討操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袁紹親自出徵。
審配、逢紀主持軍事,田豐、荀諶、許攸隨軍謀士,大將顏良、張郃為帥。
六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南下,欲渡過黃河,直取許都。
曹操自然積極應戰。
顏良統軍十萬,進駐白馬,袁紹則率領大軍至黎陽。
袁紹想一鼓作氣,快速擊潰曹操。
但事與願違,僅僅白馬一役,就鏖戰了數月。
最終,曹軍擊潰顏良所部。
沒有騎著赤兔的關羽,顏良雖然狼狽而逃,倒是全身而退,活了下來。
不過,介於袁紹勢大,軍中又多騎兵,曹操不敢在開闊的黃河以北和袁紹決戰。
遂遷徙當地民眾,渡過黃河,撤向官渡。
黃河以南,是曹操的地盤,在這裡決戰,自然對曹操有利。
雖然白馬失利,但袁紹依仗兵馬雄厚,人多勢眾,決戰心理不變,依然揮師渡河。
渡河後,袁曹兩軍在延津再次開戰。
袁紹派出劉備和大將高覽出戰。
對了,這個時候的劉備,依然在袁紹帳下。
結果,再次被曹軍打敗。
不僅敗了,連高覽也被夏侯惇一槍挑殺。
有這樣的結果,其實很正常!
沒有諸葛亮也沒有徐庶,劉備那點軍事能力,哪能和擁有一大堆謀臣的曹操相比?
高覽更是一武夫,謀略匱乏。
何況,關、張、趙固然勇猛無敵,可典韋、許褚、夏侯惇等將,又豈是吃素的?
沒有張繡降曹一事,也就沒有曹操強納縐氏一幕,那麼,不管是曹安民還是曹昂,亦或典韋,自然還在。
兵法軍陣不如,猛將不敵,失敗理所當然。
高覽雖號稱河北名將,名氣頗大,但距離顏良、張合這等猛將,還是有不小差距。
死於‘千軍猛將’夏侯惇槍下,是一件合情合理的事情。
如此,白馬、延津兩戰,袁軍損兵折將,銳氣大挫。
曹操是個謹慎小心的人。
並沒有因為此前兩戰獲勝,就得意忘形。
相反,曹軍雖勝,卻再次撤退,引軍回官渡駐防。
曹軍退還官渡後,袁軍集結於陽武。
軍中多名謀士勸解,讓袁紹放棄快速決戰的想法,但袁紹皆不聽。
也是。
阿滿那廝,我袁本初還有不瞭解的?
在我四世三公之家面前,宦官出身的阿瞞,天生就低人一等。
要不然,豈會連連後退?
不就是知道自己不行麼?
既然如此,自然要加一把力,儘快決戰了。
袁紹是不是真的這麼想?
不知道。
因為,這是呂布的想法。
看到張遼傳來的戰報,呂布猜的。
這卻不提。
總之,接連吃虧的袁紹,絲毫沒有吃一塹長一智的想法,親自率領大軍向官渡逼近。
或許是過去十年戰無不勝,讓袁紹膨脹了,他的戰法十分大膽。
逼近官渡,緊靠曹軍紮營!
東西綿延數十里的軍營,將曹軍團團堵住。
不過,人多確實有人多的好處。
袁紹這種打法,的確讓曹操吃虧不少。
這是凡俗世界,軍中猛將再厲害,也不可能獨自面對大軍。
袁紹家底何其雄厚,軍中裝備盡數精良,強弓勁弩不缺,將曹操軍中猛將眾多的優勢大幅度削弱。
要知道,晉升大宗師以前的呂布,照樣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將。
可他依然不敢隻身面對裝備精良的大軍。
呂布都如此,何況他人?
當然,曹操也不是吃素的。
手段齊出,讓袁紹無法寸進。
雙方在官渡打來打去,誰也奈何不了誰,就這麼僵持了下來。
期間,劉備卻有別的想法了。
他本就不是袁紹的部下,只是被曹操趕跑後無路可去,依託在袁紹這裡罷了。
他並不想為袁紹打生打死。
尤其是見識到了袁紹的剛愎自負後。
勸袁紹改變戰爭思路的田豐、沮授,都被關到牢裡去了,你說袁紹是不是剛愎自負?
於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