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1部分

明朝時,九邊重鎮地區的軍事城堡分五個型別,即:鎮城、路城、衛城、所城和堡城。

其中,九邊重鎮的治所和都司、行都司治所所在的城池叫做鎮城,路城既是“鎮”以下各“路”的治所所在策城池,衛城是要害地區的城池。

至於所城和堡城,指的是地方上常規的兩座城池,既衛所所在的城池,其中清河堡就屬於堡城。

在遼東有兩座鎮城,一座是遼東鎮治所所在的廣寧城,另外一座是遼陽都司治所所在的遼陽城。

瀋陽城和開原城是遼東諸路城之首,而瀋陽城的城防最為堅固,由於承擔著監視和抵禦遼東女真人的重任,守護遼東北部地區的安危,故而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它的城防甚至比遼陽和廣寧還要堅固。

朝中的大臣也知道開原和鐵嶺的重要,但由於大明在遼東兵力不足,文武大臣們一時間也沒有什麼辦法,他們總不能讓援兵插上翅膀飛過去,可後金不會給朝廷調集兵力的時間,一定會趁機拿下開原和鐵嶺。

故而,在援軍無法及時抵達的情形下,朝廷只能從鎮守開原和鐵嶺的將領上打主意。

眾所周知,李成梁久鎮遼東在遼人心中威望極高,女真人當年更是聞其名則膽寒,如今李成梁雖然去世但他的後人還在,故而李成梁的後人在朝廷的官員看來就成為了保護開原和鐵嶺的最後一道防線。

李成梁有九子,其軍事造詣屬長子李如松最高,其次是五子李如梅,不過很可惜兩人已經相繼戰死,尤其是長子李如松最像李成梁堪稱一代勐將。

因此,經過朝廷官員們的商議,決定調李成梁三子李如楨去遼東鎮守瀋陽,擔任鎮遼總兵,一旦開原和鐵嶺有變就尤其率軍去支援,這樣一來或許事情能有轉機,畢竟女真人以前被李成梁給打怕了,說不定李如楨去了能使得後金軍有所忌憚。

可惜的是,在李如楨前去瀋陽的路上開原已經失守,朝廷的決策終究還是晚了一步。

除了在薩爾滸之戰中不戰而退的李如柏外,李如楨的資和官位是在世的李家子弟中最高的。

因為李成梁功勳卓著,所以李如楨年輕時得以進入錦衣衛,近四十年來憑藉著老爹的功勞升至親軍都護府右都督,並且成為了錦衣衛的掌衛事,也是人們常說的錦衣衛都督。

明朝中前期,錦衣衛的最高官職是正三品的指揮使,不過明朝中期以後,隨著錦衣衛職能的擴大,錦衣衛裡的裡的官職開始有了變化,設立了都指揮使和都督來負責錦衣衛的事務。

而且,錦衣衛的官職逐漸成為了皇帝給有功之人和親近之人的賞賜,尤其是勳貴子弟更是有不少人在錦衣衛裡掛職,也就是有官無職,可以拿相應的薪俸但不在錦衣衛衙門裡當差。

後世的一些史料上時常會出現錦衣衛同一官職在同一時期出現數個就任者,實際上除了一個管事的外,其他的都是掛職的人。

這就像大明的加銜一樣,容易給人造成混亂。

例如,同一時期出現幾個不同的禮部尚書,除了一個是在禮部擔任實職負責禮部衙門的事務外,其他人的禮部尚書只是加銜而已,用意表明所有者的官階和地位,並不是在禮部任職。

這一點在內閣的閣員身上最為突出,由於內閣的大學士是正五品,故而為了使得閣員們的級別能與六部堂官相抗衡,故而內閣閣員都會有六部尚書或者六部侍郎的加銜。

按照規定,內閣閣員不能在朝廷各大部院衙門掌事,是皇帝專門用來制衡各大部院的機構。

從史上來看,內閣和六部之間是一種相互制衡的關係,互不統屬,平起平坐,不會不出現有人既是內閣閣員又是六部堂官的事情。

六部之首吏部尚書和內閣的首輔誰在朝中的話語權高要比拼資,誰的資高那麼誰就會在對抗中佔據優勢,但也僅僅是佔據優勢而已。

內閣唯一能死死壓住六部的時期是萬年間張居正當內閣首輔的時間段,這段時間六部被內閣吃得死死的,不過張居正死後內閣無法再壓制住六部,反而是六部變得更加強勢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張居正之所以能壓制六部,是因為與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交好,又得到太后的支援。

這使得原本由司禮監代皇帝行使的決策權、內閣的建議權與六部的行政權統歸張居正一身,大權獨攬,成為了大明史上的無冕之相。

萬皇帝后來之所以要清算張居正,與張居正擔任內閣首輔時的僭越關係密切,畢竟君權是封建社會皇帝的禁臠,無論張居正是為了私心也好還是銳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