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希格拉,由於短時間內急需大批衛星產品,微型衛星一下子成了搶手貨,李爾赫、納貝爾等大基斯利用自己一貫的科技優勢推出了自己的小衛星產品。因為大基斯對衛星功能的需求較高,所以形成了高階市場,大基斯自己的產品一開始就瞄準了這個高階市場,推出四代技術標準。在大基斯的影響下,小基斯也開始不滿足於使用三代衛星,也紛紛轉向大基斯定購四代產品,雖然實際上他們根本用不到那些功能,但大基斯的炒作使“貴的全的就是對的”的觀念左右了市場。眼見著特基斯的市場份額被一點點侵蝕。在這種消費情形下,特基斯連忙推出第四代和第五代產品,可惜他們以往的“低端銷售策略”給人們留下了“便宜品牌”的印象,沒人敢相信他們能夠開發出信得過的“高科技”產品。同時,人們對那些大基斯有一種盲目的“高科技”信任感,再加上大基斯公司的非正當市場策略,使得特基斯活路日萎,最後一氣之下全部加入敢於正面對抗大基斯的薩木塔。
因此說,特基斯的沒落非常冤枉——不是實力不行,不是技術不行,甚至都不是市場策略的問題,而僅僅是在迴歸前後市場需求不同之時的一個時間差沒有抓住,就一路下滑。所以他們非常窩心,一門心思就想逮著個機會重整旗鼓,揚眉吐氣。——特基斯人的這種心氣兒,還有他們深厚的技術積澱就是我們賴以發展全自主控制無人機的後盾。
特基斯馬上就能投產的衛星,比一些大基斯正在研究室裡預研的還要先進,所以他們改造木偶級無人機的技術起點就比那些眼高於頂的戰鬥基斯要高。然而,畢竟軍用戰鬥機跟軌道上執行的小衛星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比如感應器的靈敏度問題,敵我識別問題,武器與能源系統的整合問題等等。特基斯的專家和技術人員認為迴歸戰爭中的卡德什“遊動細胞”戰鬥機的運作模式很有參考價值。當年母艦經過卡德什花園星雲的時候,母艦的科技團曾經對打撈到的卡德什飛船殘骸進行過詳細測繪和研究,但那些資料並沒有得到消化,更不用說使用了。今天它們終於告別了故紙堆,來到特基斯工程師的桌面上。
我不是專業技術人員,所以我也不清楚他們究竟從卡德什兄弟的飛船上得到了多少啟示,總之,無人機組經過不懈的努力,終於在船體交付試航分隊兩週後完成了實驗機。
實驗機比木偶級大上許多,多出來的機體空間提供了提升機動能力和AI的空間。由於戰事緊急,我們採用了非常規的裝備實驗過程:邊實驗、邊修改、邊試用、邊使用。實驗機的功能基本上沒有大問題,改進主要集中在戰場存活率上。由於機體的擴大,一艘蜂巢船體只能搭載8架無人機,還得留下2架作為戰損補充,那就是說一次戰鬥最多派出6架飛機,這就意味著損失任何一架都將影響到整體戰鬥力。為了應對異常情況,研究者還試圖加裝一套應急控制系統,以便在無人機AI失靈時由母艦進行控制。不過在戰場上的試驗表明,“雄蜂”無人機的作戰範圍大大超過了木偶級,當AI失靈時,母艦根本無法及時發現並進行控制,所以這種應急系統最後還是取消了。
在摸索中,船體定型了,無人機也技術凍結了,它們分別命名為“蜂巢級”和“雄蜂級”,以紀念那艘帕克圖護衛艦。
在隨後的使用中,我們慢慢發現雄蜂無人機的使用範圍大可不必侷限於蜂巢艦的周圍,反正無人機也是自主控制的,不與艦體發生多少關聯,那麼其實由什麼船來搭載它們也就無所謂啦。有了這種認識,我們開始大量生產雄蜂機,後來幾乎每艘出戰的大型船隻都儘量載上幾架來作為炮臺的延伸——就算這些小無人機不能很有效地抵禦敵人飛機的侵襲,但噁心噁心它們總是可以的。
實話實說,雖然蜂巢級無人機護衛艦比木偶師級進步不少,戰場應用範圍也擴充套件了一些,但只要無人機AI無法完全取代有人駕駛,那麼這種戰艦+無人機的形式就無法避免既沒有重火力、又沒有靈活性的先天不足,所以當苦行僧級多束離子炮艦和副祭級驅逐艦入役之後,蜂巢級也慢慢的步木偶師級的後塵,成為雞肋。但如果讓我來評價,仍然會給蜂巢級以很高的分數。首先,雖然它們的火力比之後來的戰艦很是不足,但對於碧螺灣初期極度缺乏火力的我們來說,不啻為及時雨、雪中炭,當時我們可是把它們當作重武器來使用的哩;其次,蜂巢和雄蜂都完全滿足了任務書的要求,這可是在那無一尺平地、無一刻安寧的環境下作成的第一個專案,它們的成功在當時對整個船隊上上下下的鼓舞可是非同反響的;第三,透過蜂巢船體的研製,我們初步掌握了中型戰艦的多系統整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