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與沈從文
1923年沈從文獨闖北平,本來是想進入大學深造,可是他只是高小畢業,大學的門自然不會向他開啟,只好在北大旁聽,開始自學。到1925年,沈從文的生活陷入困境,只好四處投稿,掙稿費來維持生活。
當時徐志摩正擔任《晨報·副刊》主編,他幾乎隔三差五地收到署名“休芸芸”的稿件,而且有的寫得相當不錯,充滿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很是欣賞,就陸續編髮了他的一些散文、詩歌、小說。其中有一篇《市集》在《燕大週刊》上發表後,沈從文又投給了《晨報·副刊》。徐志摩很欣賞這篇散文,他寫了篇《志摩的欣賞》附在文後,稱讚沈從文這篇散文:“這是多美麗多生動的一幅鄉村畫。作者的筆真像是夢裡的一隻小艇,在波紋瘦鰜的夢河裡蕩著,處處有著落,卻又處處不留痕跡。這般作品不是寫成的,是‘想成’的。給這類的作者,批評是多餘的,因為他自己的想象就是最不放鬆的不出聲的批評者。獎勵也是多餘的,因為春草的發育,雲雀的放歌,都是用不著人們的獎勵的。”徐志摩的點評,無疑將沈從文作為一個文學新人正式推出了。不過,有位讀者發現這篇《市集》是作者的一稿兩投,就對《晨報·副刊》提出批評。沈從文聞訊馬上向徐志摩解釋和道歉,並表示從此不再用“休芸芸”的筆名,開始用沈從文的名字發表作品,目的是“就讓他永久是兩個不同的人名吧”!可是,徐志摩並不在乎這些,他對沈從文說:“不礙事,算是我們副刊轉載的,也就罷了。”
這件一稿兩投的事件,並沒有影響徐志摩與沈從文的關係,他還多次帶著沈從文參加詩歌朗誦會和各種文藝活動,讓沈從文結識了朱湘、劉夢葦、饒孟侃等抒情詩人,使得這個只發表了一些散文和小說的沈從文進入了“新月派”作家群。
1928年,沈從文的生活又陷入困境,他給徐志摩寫信表示,想到上海美專去跟劉海粟學畫畫,徐志摩卻勸他說:“還念什麼書,去教書吧!”當時,胡適正在上海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徐志摩就給胡適寫信舉薦沈從文去教書。胡適同意聘用沈從文為中國公學講師,主講大學部一年級現代文學選修課。
1931年的暑假後,徐志摩又推薦沈從文到山東青島大學任教。這一年的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不幸罹難,沈從文悲慟萬分。他撰文悼念師友徐志摩時寫道:“志摩先生的突然死亡,深一層次體驗到生命的脆弱倏忽,自然使我感到分外沉重。覺得相熟不過五六年的志摩先生,對我工作的鼓勵和讚賞所產生的深刻作用,再無別一個師友能夠代替。”沈從文對徐志摩的獎掖、舉薦之恩是難以忘懷的。正是徐志摩的扶助,使沈從文得以立足於文壇;也正是徐志摩的舉薦,使沈從文這個只有高小文憑的人,登上了高等學府的教壇。
鼓勵與舉薦:老舍與許地山
許地山是現代作家、著名學者。1917年入燕京大學,曾積極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畢業後留校任教。許地山是基督教徒,經常在禮拜日到教堂做義工。此時的老舍是個小學教師,於1922年受洗入基督教,也常去做義工。兩人因此相識,許地山說話直爽,尤其是愛說笑話,“村的雅的都有”,這就使老舍感到他平易近人,所以和他成了很好的朋友。
做義工期間,老舍為了提高英文水準,到燕京大學跟埃文斯教授學習英文。埃文斯是倫敦大學東方學院校外考官,對老舍的印象頗佳,舉薦他為東方學院教師。這樣,25歲的老舍,便於1924年9月,來到倫敦任教。
這之前許地山已經來到英國研究宗教比較學,兩人在倫敦住在一起,在一起談佛學,談文學,對老舍的啟發很大。
老舍在東方學院的酬金是每年250鎊,每月僅有20鎊,生活是較為艱苦的。他還要給母親寄些生活費用,這就顯得更為拮据了。老舍心情不好,就埋頭在小說堆裡,廣泛閱讀英文名著,到後來自己也覺得手癢癢的,想試試身手。
許地山見老舍迷上了小說,就鼓勵他寫。在許地山的影響和鼓勵下,1925年老舍用3便士一本的學生練習本寫成了《老張的哲學》。許地山對這部小說大為稱許,認為老舍寫得非常幽默詼諧,便將這部小說推薦給上海的鄭振鐸,發表在《小說月報》上。從此老舍一發而不可收,接二連三地發表了長篇《趙子曰》、《二馬》等作品,成為五四時期長篇小說創作最為光彩的明星。
生活無著時的援手:馮鏗與馬寧
“左聯”作家馬寧,原名黃振春,1909年生於福建龍巖。在廈門集美師範讀書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