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後院也不大,一共兩個廂房,一個放雜物的柴房。東廂房是李富貴和他娘子住,西廂房是客房,李老伯就領著他們安頓到了西廂房當中。
“大家早點睡!明天就要參加院試,養好精神,才能考得好!”李老伯叮囑了一聲,就熄滅了油燈。
………【第十章 將軍賦】………
庚子年六月初六,這一天是華中國閩郡甌建縣樂峰鄉童生們院試的時間。樂峰鄉院試的地點是在鄉府旁邊的教育司,此時此刻雖然才剛過卯時一刻,也就相當於早上五點十五分,教育司的門口卻已經擠滿了前來應試的童生。
樂峰鄉的教育司佔地近十畝,除了前面的辦公產所和鄉鎮學堂外,後面全是用一塊塊木板和布簾隔開的考場,足有三百多個這樣用木板隔開的小空間。而那些前來應試的童生就是要在這樣的小空間當中呆上一天,吃喝拉撒全在裡頭。
此時此刻,李華和其他的是個李家村的童生正在教育司的門口排隊。雖然院試僅僅只是華中國科舉制度選拔人才的第一道門檻,但是也是要經過嚴格的搜身審查,才允許進入考場作答。
突然,正在搜身的考官,從一童生的衣服夾縫當中發現了夾帶的經文綱要。不顧那童生的苦苦求情,兩旁的差役就將他趕了出去,取消了參加院試的資格,並且記錄在案,就連下一次的院試資格也給取消了。
經過這一番變故之後,原先嘈雜的童生們也安靜了許多,都在耐心的等著搜身。
看著前面還老長的隊伍,李華都已經等著不耐煩了。今天他們都已經四點鐘起的,可是等他們走到教育司門口的時候,這裡早就已經擠滿了人,排起了隊伍。看著眼前密密麻麻的人群,李華略摸估計這次從七里八鄉來參加院試的童生得有近三百個。按照李白告訴他的一般只有兩百多人的規模,這次院試算是比較多的了。
而這次院試卻是要在這近三百個童生當中,挑選前十名作為本次院試的秀才,第一名則被稱作案首。三百取十,也就是三十分之一的機率,雖然聽起來這機率還是挺大的,但是也還是多少童生一輩子都越不過去的坎兒。
因為院試都是以鄉為單位分時間段由縣裡教育司的督學監督開展的,所以一般每次參加的人數也就是兩三百人。這兩三百人的卷子,都是由督學和鄉里教育司的司長等官員過目稽核,所以一般兩到三天就能放榜。
等了半天,終於輪到李華他們五個了。李巖在最前面,先將李白寫好的推薦信交給了稽核的官員,然後開始一個個進行搜身。
在搜身的時候,李華髮現在搜身的官員後面站著一員身穿鎧甲的武將,不怒自威的監督著搜身的全過程。李華就想起老爹李白從縣裡回來的時候對自己說的話,他說此次院試派下來的督學王自貴原來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大將軍,原先是戍守邊疆,征戰沙場的,卻因為不滿朝中聖上寵愛德妃,荒廢朝政,上書聖上要求將德妃打入冷宮。結果就招惹了德妃一黨的人,被他們陷害貶到這兒來當上了甌建縣的督學。
搜過身後,李華拿著自己的牌號,來到了屬於自己的座位前,閉目養神,靜靜的等待開考的時間到。
大概到了八點多的時候,終於將所有的考生都搜身完畢,並且都安排妥當,院試正式開始了。說實話,李華也是有點小緊張的,第一次用毛筆作答考試,考得還是這些純文言儒家的東西。
早在學堂學習的時候,李白就已經介紹過院試的考試形式。主要是分為:墨義、貼經和詩賦三種。墨義就是圍繞經義及註釋所出的簡單問答題。在一張卷子中,這類題目往往多達30至50道。按照李華的理解,其實就是翻譯題目,將經義的內容解釋一遍。至於貼經就等於說是現代詩卷的填空與默寫。考官從經書中選取一頁,摘其中一行印在試卷上。根據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寫出與之相聯絡的上下文。
最重要的就是詩賦,前面兩項都是靠死記硬背,主要是考察童生的經義功底。而真正體現出童生之間的水準差距的就要數詩賦這一項了。需要童生自己根據給的題目範圍,寫下長篇律詩或者是賦。
試卷發下來之後,前面的墨義和貼經,李華很是不耐煩的一一答完。以前他看那些古裝戲的時候,總在奇怪,為什麼考一個科舉要考整整一天甚至幾天的,不就是一張卷子麼?今天,他總算知道原因了,就是手中的這根毛筆。古人還沒有鋼筆、鉛筆、圓珠筆和碳素筆什麼的,寫文章考試一律都是用這軟綿綿的毛筆。
雖然李華承認用毛筆寫出來的字的確很有藝術感,但是,關鍵的一點是用毛筆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