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4部分

接下來他的聲音又有些緩和,輕聲道:“不好意思,看到這玉塔我有些激動,剩下的都不值錢,我們拿出來給收東西的人看過,加在一起都給不到兩千塊錢,所以也就沒賣!”

說著,他又嘆了口氣,祖上其實傳下來了很多的東西,可惜到了他這一代留下的卻很少了,最後一件值錢的寶貝,也被他給賣出去了,剩下的都是破爛一樣的東西。

這種敗家的感覺,讓他很不好受。

李陽剛想說話,楊繼祖又接著說道:“你們先等會,我去拿給你們!”

現在他也想明白了,他家裡最貴重的就是那玉塔,其他的加在一起都比不上玉塔的一個角,不然當初也不會只賣那一件東西。其他那些若是值錢的話,兒半肯定會堅持全部都賣掉,出國準備的錢當然是越多越好。

而現在玉塔就在人家的手裡,他實在沒什麼可值得擔心的短短一分鐘,楊繼祖就拿著個盒子走了出來,盒子很舊,是七八十年代那種很古老的餅乾盒,漆都掉了不少,但保持的卻很乾淨,可以看出有人經常拿出來擦拭。!~!

網友上傳章節 第九六零章 真的是吾昆刀

抱著翕子,楊繼祖的神色又有些傷感。

不管怎麼說這些都是祖宗留下來的寶貝”可惜最貴重的那件卻在他的手上流失了,而剩下的這些”還是因為價值太低才得以保全的。

“就剩下這些了,都不值錢!”

楊繼祖開啟盒子,裡面放著一些奇怪的木片和夾子,這些東西看起來都有些年頭了,但造型太普通,也沒有任何出彩的地方,所以價值都不高。

在這裡面,還有幾本古籍和手札。

古籍都是手抄本,書紙泛黃”還稍有殘缺,那幾份手札亦是同樣,外觀看起來都十分的不起眼。

李陽隨手拿起一本古籍,翻開來,仔細的閱讀著。

古文看起來很枯燥,還難以理解,不過慢慢的李陽還是看明白了,這本古籍,記載的是一個姓楊的人學藝的過程,第一人稱書寫,看起來更像是日記一類的東西。這位姓楊的人,自稱是陸子岡的一個弟子,還是陸子岡最小的徒弟。

不過書中對陸子岡到沒多少描述,只記載了他自己學出了什麼”有過什麼成就。

看著古籍,李陽又輕輕搖了下頭。

古籍記載的東西是日記類”但古書的紙張卻帶著清末的痕跡”也就是說這本書不可能是明朝時候楊家那位先祖親自寫下的。

這樣一來內容的〖真〗實性就大大降低,況且裡面也沒什麼特別的內容。

若是明朝的古書,單單儲存到現在就有一定的價值。

李陽又低頭看了看其餘的幾本古籍,都是這種紙張,說明他們都是同一時期的東西,難怪這些東西會這麼不值錢。

清末的東西,距今只有一百多年,古籍中記載的又是曰記類的東西,根本無從考證,沒有了歷史意義,這類東西只能當做一般的清末手抄本來計算。

這樣的古籍”保管的又不完善”自然價值也就不高了。

尊陽放下這一本,又拿起了第二本。

這次剛翻開,李陽的眼睛就瞪大了不少,這本古籍所記載的竟然是吾昆刀,最關鍵的是”裡面還有吾昆刀的詳細介紹。

書中所寫,陸子岡年輕的時候,有次買玉想要撿漏,卻沒想到打了眼,之後他便拜這賣玉之人為師”學習琢玉手藝,最終成為琢玉高手。

不過那時候眾人常用的乃是沙碾法,陸子岡有些玉刻的想法實現不了,便到這位師傅的面前請教”討要正確的方法。

這位師傅也是位奇人,直接指出了沙碾法的弊端,並且告訴陸子岡,想要做到他說的那些,必須使用不同的刀刻法。

不過那個時候的精刀很少,玉質一般都很硬,想做出真正隨心所欲欲,得心應手的刻刀並不容易”陸子岡的師傅又給他出了個主意。

陸子岡師傅對他說:昔日周穆王時,得獻昆吾切玉刀一柄,刀長一尺,杯受三升”切玉如同切泥,想要使用刀刻法,首先要有昆吾刀。

陸子岡不知道此刀在哪”又追問師傅,最終師傅告訴他”此刀已被陪葬”就在一座車墓之中。

這讓陸子岡感覺很是晦氣”但最終忍受不了刀刻法的誘惑,決定開墓取刀”最終在師傅的幫助下成功拿回了昆吾刀。

但昆吾刀的形狀不適合雕玉,他的師傅又給了建議”於是昆吾刀就被陸子岡拿去重新鍛造了一次”最終鍛造成細長的小刻刀,重新命名為吾昆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