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的落敗是充滿了無可奈何的心酸,就像當年蘇聯人被美國人的星球大戰給整垮了一樣。只不過,中國人的性格當中極富韌性,一直堅持到美國自己解體掉。這才讓中國在太空競爭當中,不勝而勝。
而要改變中國在未來落後的局面,先進而發達的技術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首先要改變中國的高等教育體制,老化僵硬的研究體制。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種,只要放開對中國科學人才的研究的種種梏桎,雷揚認為中國就不會畏懼任何一國家的對抗。即便沒有他雷揚的存在,中國也不會輸給美國人。
可是,這兩項雷揚認為很嚴重的制約了中國外太空計劃的癥結,在葉陽洋看來還不是最致命的。的確,在一開始,中國因為高等校院和高等研究機構的僵化落後,導致中國在外太空開發的技術支援上有心無力。
可是,高等教育體制在未來二十一世紀最終還是得到了解決,研究體制老化僵硬只不過存在於國家研究機構當中,在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的規模後,非體制內的研究力量最終會取代滯後的國家研究力量。
在二十二世紀初的時候,中國已經具體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死磕的能力。而美國的‘火星改造計劃’,在二十二世紀初才正式開始。中國在這一段時期的外太空開發也搞得有聲有色,甚至在很多方面的技術領先於美歐國家。就是被後世認為是錯誤的,‘空間節點生態圈’計劃,中國人也乾的很出色,中國是第一個在地球和月亮以外的空間擁有外星殖民點的。三十二座太空城市,也極大的緩解了中國的土地與食物緊張的問題。而中國在建造了三十二座太空城市以後,美國人對火星的改造才初具成效,這個時期亦正是中國實力和影響力最強大的時候。一時間,中美兩種代表外太空開發的方向的‘中國道路’風光無兩。
而這,亦是整個外太空殖民地爭奪的轉折點。
中國人數千年來對土地的認識導致了中國人在外太空爭霸競爭當中的失敗。
在改造火星球初步成功,火星的大氣層被改變,火星的環境雖然依然惡劣,但卻能居住人以後,美國政府作出了只要承認美國國家主權,誰開發,誰收穫的承諾。一時間,幾乎整個世界的資金都湧入了美國,然後透過美國投入到對火星的開發當中。超過數萬個大型公司,財閥參與其中,美國在極短的時間裡,一下子就擴張了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的國家領土。實力一躍再次超過中國。
美國的大獲成功,使得人類對外太空擴張的觀念,也迅速從‘中國道路’,集體轉向吹捧‘美國道路’。
要知道,中國建造三十二座太空城市的花費並不比美國改造火星氣候的花費要少,但所獲得的回報,卻是天壤之別。
這時候的中國,自然放棄了建造更多,更大的‘太空城市’計劃,轉而和歐洲合作開發其他的類地行星。可惜的是,中國政府完全一力負擔起了行星改造以及後繼的開發,而很少有非政府機構來參與到這一改造計劃當中。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中國不能像美國那樣,土地完全私有化,中國的所有國家領土都屬國家財產,而個人只能擁有永久的使用權。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可能有民間資金投入到這項風險極高,極其危險的開發計劃中來。與其開發成功後,可能受到政策波動的影響,而導致更多的不可預測風險,來參與不知道什麼時候成功的中國的殖民星球開發計劃中,倒不如將錢投到已經改造好火星當中。
即便是中國本土的企業,為了利益的最大化,也不願意將資金投給中國政府。
而中國政府本身就因為耗資極大的‘太空城市’計劃,掏空了國庫,並欠下了一大筆外債。此時更無力進行新的開發了。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歐美等國以先開發先擁有的原則,將一個個可以開發的類地星球,有開發價值的小行星體一個個收入囊中,自己抱著一個和歐洲合作的金星開發計劃,坐困愁城。
就在中國政府痛定思痛,決定‘修憲’之時,一個石破天驚的事件發生了。美國解體了。
就如同當年蘇聯一夜間解體般,太陽系當中,最強大的國家美國,也是一夜之間四分五裂。而美國之所以解體,就出現在火星殖民地身上。
火星殖民地很快的被開發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全地球所有的大型企業,財團參與其中,通力合作。火星開發成功後,得益最多的除了美國以外,就是那些大型企業和財團背後的家族了。而這些家族就像美國在地球上的西部拓荒史的農場主一樣,在火星上擁有不可一世的特權。而美國政府為了更好的開發這塊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