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部分

童年、少年與推理(代序)

宣慧

外國文學中有不少傑出的小說以少年為主人公,比如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狄更斯的《霧都孤兒》,以及高爾基的《童年》。在他們筆下,“童年”這個偉大的神話被揭穿,不再是幸福、憂傷與甜蜜的同義詞,而代之以悲傷和辛酸。他們賦予少年主人公過早的成熟和智慧,如果生在一個動盪的年代,這些少年會比一般孩子承受更多的苦難。約翰·哈特的《最後的孩子》的主人公便是這樣一個少年。小說第一章第一句就是“強尼從小就看透了人生”。

要是有人問他,為什麼他看起來和別的孩子不一樣?為什麼他這麼沉穩老練?為什麼他的眼神那麼深邃,彷彿會吞噬光線?那麼,他會告訴你,因為他從小就看透了人生。在他還很小很小的時候,他就已經明白,世上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庭院、後院、遊戲場,甚至郊區寧靜的小路。沒有一個地方是安全的。沒人能夠保護你。

童年,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想象。

在強尼眼中,童年只不過是一種虛幻的想象,約翰·哈特賦予了他筆下的少年一個“老靈魂”,成熟、智慧、勇敢、有擔當,在小說中他甚至比那個硬漢偵探亨特堅定。妹妹下落不明、父親離家出走、母親整日泡在藥物和酒精裡,並跟另一個男人糾纏不清。強尼知道,曾經幸福的家庭已不復存在。然而,即使全世界都不站在他這一邊,他也要堅持自己的信念。

約翰·哈特構思了一個錯綜複雜的故事,採用雙線敘述,一條線是少年強尼的探險,一條線是警探亨特的破案,一個逐漸逼近真相,一個陷於各種誤斷,而兩條線的匯合處便是真相大白之時。設定謎團、安排伏筆、編織完美的推理,這些對約翰·哈特來說已經駕輕就熟,他的出道作品《謊言之王》便顯露了他這方面的驚人才華,最終同時入圍“愛倫·坡獎”“安東尼獎”“巴瑞獎”“麥卡維提獎”四項大獎,而第二部小說《順流而下》更是證明這點。完美的推理和懸疑不是問題,關鍵是要能在形式和技巧之外表達出更豐富和深層次的東西。在《順流而下》中,他努力嘗試這個寫作目標,並且取得不錯的成績(《順流而下》獲2008年愛倫·坡大獎),但是《最後的孩子》才是將此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作品。美國《新聞與觀察》說:在哈特成長為一名嚴肅作家的歷程中,《最後的孩子》標誌著新的里程碑。

也許哈特的作品會讓人想起雷蒙德·錢德勒的“硬漢派”推理,同樣是代表男性的粗獷風格,與精巧、細緻和詭異的日本推理截然相反。哈特作品的背景都是遠離都市的小縣城,有大片的農場,有密林、河流、礦坑,雖置身於美國中西部城鎮的景色中,但卻體會到作者淡淡的鄉愁。《順流而下》的背景羅恩縣便是哈特度過童年的地方,《最後的孩子》中強尼深入小鎮黑暗的深處,在荒野密林中遇到巨人。環境賦予哈特的作品南方哥特式的驚悚與恐怖,同時又使作品帶有史詩的意境。

哈特是個敢於冒險的作家,雖然才推出三部作品,但每次都會嘗試新的題材。《最後的孩子》將“童年”與推理結合,為讀者刻畫了一個真實可信的少年主人公形象,這樣即便讀者不是推理粉絲,也會喜歡這樣的故事。在推理中加入流行元素,改變單一的推理主線,提高推理小說的文學內涵,也許這就是推理小說今後的發展趨勢。

《最後的孩子》使約翰·哈特一舉囊括大西洋兩岸最高榮譽(同時獲美國“愛倫·坡獎”與英國“鋼匕首獎”)。《華盛頓郵報》更是盛讚約翰·哈特雖僅出版三部作品,但感情刻畫之深沉,寫作技巧之爐火純青,已經達到馬克·吐溫、福克納等前輩大師的文學高度,並預言年輕的他終將成為大師級的作家。這個美國推理小說界的新生領軍人物會不斷給讀者帶來新鮮的閱讀體驗。

序 曲(1)

黑漆漆的柏油路穿越鄉間,彷彿一望無際的田野上燒出一條長長的、焦黑的傷疤。儘管路面上方看不到蒸騰的熱氣,但司機已經感覺得到熱浪快來了。天上的陽光火熱刺眼,還有遠方藍天大地的交界處,那地平線像一道灼灼閃耀的白光。司機知道,熱浪快來了。他推推鼻樑上的太陽眼鏡,瞥了一眼後照鏡。從擋風玻璃上方那面後照鏡,可以看到車內的全景,看得到每一位乘客。三十年來,他在那面鏡子裡看遍了人生百態:青春貌美的少女,落魄潦倒的男人,酒氣沖天的醉鬼,失魂落魄的瘋漢,胸部高聳的媽媽抱著臉蛋紅潤的小嬰兒……司機的鼻子比狗還靈,眼睛比老鷹還利,一公里外就嗅得出有沒有危險,一公里外就看得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