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轉悠轉悠,隨手拿上幾塊滷好的食物放進嘴裡細嚼慢嚥一翻。從我記事,好像從開始滷東西那時起,父母就不在嘮叨我嘴饞了,頭鍋滷完肥肉,待滷鍋油水汪汪,就該滷雞,滷好的大公雞,不等我嚷,一隻雞腿趁熱就會滾進我的腹中。
該吃的吃到嘴後,爐火也慢慢燃起來,重新上任繼續炒芝麻,大約雞都叫頭遍時,瞌睡的呵欠連天總算炒完。父親收拾完手中的活,仔細的洗淨砧板,從麵缸裡拿出土製的糖塊,好像最早是用紅薯熬製的,後來慢慢過渡到用玉米,區別是紅薯糖顏色發黑,吃到嘴裡稍有苦味,不像玉米糖那樣金黃髮亮,有股香甜的回味,放麵缸裡是因為怕糖融化。父親在後屋開始熬糖,鍋裡先放一點油,防止粘鍋,糖團遇熱融化成糖稀,看著鍋裡冒起的糖泡,用根筷子挑起一縷糖稀,對著油燈看看粘連程度,確信恰好合適,端起我剛炒好的芝麻倒進去,一陣翻炒,倒在提前抹好油的砧板上,用刀快速的整形,切片,攤放進簸箕,轉眼功夫,一塊塊香甜的芝麻糖就出現在眼前,可惜那時候我已瞌睡的沒了食慾。
小鎮上家家戶戶這夜裡同樣都忙碌著,費盡心思做著吃食,隔壁王叔家好像在炸什麼,油香一陣陣飄來,還有二狗歡快地叫嚷聲,可不知道怎麼了,突然吵起來,嘀嘀咕咕鬧了半宿,第二天小鎮就傳遍了他家的笑話,王叔性急,炸面頁時,嫌一鍋一鍋的炸實在太慢,瞅老婆轉身忙,一股腦的把半筲箕溼面頁全倒進油鍋,溼面頁受熱一膨脹冒起來,把半鍋油全都擠出來,流的滿地都是。。。。。。
臘月二十八,舊年裡的最後一場趕集,天不見亮,小鎮的青石街面上就響起腳步聲,偶爾還有為爭小攤面積的大小,嘀嘀咕咕的吵架聲,鬧得跟本就沒法睡,賴在被窩裡磨到天亮,起床站門口一望,嗬,我的天!大街小巷全都擠滿了人,熙熙攘攘,一片嘈雜,買的賣的,個個臉上喜氣洋洋,卻為分厘價錢不斷的討價還價。有一年中午我突發奇想,擠進人群中,腳不沾地就隨著波濤洶湧的人流,被人架著從街頭轉移到了街尾。
貼過春聯,點著鞭炮,極不耐煩地吃完了年夜飯,不等父母收拾完,就催著母親翻出提前做好的新衣服,趕緊穿好,裝模作樣地給父親拜年,父親哪能不知道我這點小心思,笑呵呵的漲著喝過幾杯酒的紅臉,掏出備好的嶄新壓歲錢遞過來,看我心滿意足的來回點數、算計。喝過茶,少歇息,父親會帶著我在喜氣洋洋的小街上轉上一圈,和對面的人互道年好,站街邊點著煙聊上幾句,大年三十,小鎮的規矩是不能進別家的門。
大年初一,圖個吉利,父母是不讓我睡懶覺的,早早起床,吃過頭晚母親包好的餃子,父親帶著我上街看別人家門上貼的新春聯,邊走邊說哪家對聯的意思妙,那家對聯字寫得好,也不管我聽不聽的懂,不過,在大人們的說道中多少長了一些見識。遇上不識字、又不想求人的人家,紅紅的對聯上會出現用小碗口沾墨,蓋上幾個左右對等的圓圈,意思全在圈中,回想起來,這算是最早的現代派吧!
最高興的還是放鞭炮,手中拿著點著的炮仗四處亂丟,炸得雞飛狗跳,技巧就在把引線捻松或揉緊,人為地做成慢引快引。鞭炮是緊鄰小鎮土法自制的,首先把裁好的廢報紙放在扯凳上捲成一個空筒,在空筒外表褙上一層喜慶地紅紙,將紙筒用麻繩紮成一個六角形的餅狀,便於計算炮仗數目,紮好的紙筒一般都很長,用鋒利大刀從餅的腰上裁斷,把一筒橫切成長短一致的兩筒,在切好的紙筒裡裝土、上硝,用鐵釺將每個筒子築緊,再給每個筒子鑽孔,放引線,將引線一頭的筒子紮緊,防止引線鬆動,把單個的炮仗用棉線將它們結成一掛,隔一定得距離加上雷子大炮,包上紅紙,有名號的還要蓋上店家的名稱,按數量的多少標上屬於多少響的鞭炮。說起來一點都不麻煩,做起來除了囉嗦,也不算有啥大難度,問題是,除開裹筒子的紙外,所有的一切材料全得自制,配硝就有很大的危險係數。硝也就是常說的土火藥,硫磺、硝石、木碳按一定的比例摻和而成。硝是用硝土溶於水中,製成硝水,濾出倒入熬硝鍋內加熱煮熬,等水分變成蒸氣揮發乾淨,鍋底的沉積就是不規則塊狀的硝。摻和時先炒碾碎的硝和碳,最後加入硫磺混炒,一邊炒還要一邊噴水,不然炒太熱了可要爆炸的,炒2~3個小時就可以當成品使用。時常聽人傳聞,哪又土法做鞭炮炸得一塌糊塗,實在危險。
來回的拜年,吃喝,熱熱鬧鬧中不知天日,轉眼就過了正月初十,該玩花燈了,鐵定的會首,早就攏好人手,紮好花燈、獅子、採蓮船。。。。。。專等這一天了。正月十二出花燈,中午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