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山頂僧指月,
清涼谷畔尼剪雲。
書成呼友吃茶去,
解得禪味有幾人?
這首順口溜,是我今年9月份寫的《〈雙手合十〉殺青閒詠》。現在再讀,便覺得臉上發燒。為何?因為其中顯出了作者的“貢高我慢”之心。“解得禪味有幾人?”似乎作者就瞭解似的,這份自矜真的是貽笑大方。儘管我為了寫這部書訪遍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在本地和江浙一帶的多家寺院住過,並且在自家書房讀了有關佛教的二百多本書,但我對禪海連“管窺”或“蠡測”都談不上,僅僅是沾了一點點水星而已。
佛門真的是博大精深。我儘管不是佛教徒,但我還是不止一次地在寺院中珍藏的卷帙浩繁的《大藏經》面前頂禮膜拜。釋迦牟尼參透了宇宙和人生,從此人類就有了一種超越生死、提升生命的理論與實踐。尤其是那些出家人,脫離了慣常的生命軌道,易服落髮,雙手合十,更給世俗之人提供了一種發人深省的參照。“唸佛是誰”,這是許多禪僧時時參究的一句話頭。唸佛的是誰?他們為何要那麼做?這是經常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一份疑問。
這幾年,我走近佛門,走近僧人,一邊參訪一邊思考著這個問題。佛教進入中國兩千年來,事實上已經成為中國人的精神支柱之一,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角之一。進入當代,漢傳佛教在中西文化的衝突融匯中興衰,在社會的急劇變革中嬗變,其形態與內涵更加豐富多彩。因此,我試圖透過這部小說將寺院的宗教生活和僧人的內心世界加以展示,將當今社會變革在佛教內部引起的種種律動予以傳達,將人生終極意義放在僧俗兩界共同面臨的處境中作出追問。
但我做得並不夠好,用一部小說完成這個任務非我能力所及。唸佛的是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