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包玉剛初戰告捷,李嘉誠功不可沒。9月7日,《明報晚報》發表對李嘉誠的專訪:

“九龍倉事件已經披露,包玉剛在取得九龍倉15%~20%的股權,並加入董事局。戲劇化發生至此已告一段落。

“由九龍倉事件發展初期起,直至真相披露前,人們愛把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與九龍倉拉在一起談論和揣測,李氏昨日接受本報記者訪問之時,作了如下具澄清作用的透露。

“據李氏稱,他本人沒有大手吸納九龍倉,而長江實業的確有過大規模投資於九龍倉身上的計劃,是以曾經吸納過九龍倉的股份。他本來安排買入九龍倉全部實收股份30%~50%,做穩健性長期投資用途,但到了吸納得約1000萬股之時,九龍倉股份的市價已經急升至長實擬出的最高價以上,令原定購買九龍倉股份的整個計劃脫節。結果,放棄這個投資計劃,並且把略多於1000萬股的九龍倉及若干股權,轉讓出來。”

這之後,李嘉誠又繼續將手頭剩餘的九倉股轉讓給包氏,據多份報章估計,李嘉誠在一進一出間,獲純利五千九百多萬港元。

九龍倉董事局主席紐璧堅,視包氏父婿這兩位新任董事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間多次發生摩擦。

包玉剛不斷到市面或透過幕後吸納九倉股,使其控有的股權增至30%,大大超過九龍倉的控股公司置地,身兼三家公司主席的紐璧堅大為驚惶:包玉剛吞併九龍倉之意“昭然若揭”。

1980年6月中旬,趁包玉剛赴歐參加會議之機,紐璧堅突發襲擊,正式挑起九龍倉大戰。置地採取換股之法,欲將其持股權增至49%。具體做法是將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換取市價77元的九倉股。

條件十分誘人,股民喜笑顏開。若置地已控得49%的股權,包氏是無論如何也購不滿51%的絕對股權——置地只需再踏半步,即可擊碎包氏的“吞併美夢”。

包玉剛聞訊,急忙乘機返回香港反擊。他首先獲得滙豐銀行的22億港元貸款保證,緊接著召開緊急會議,決定以105元的現金吸收市面九倉股,目標也是49%。

105元的現金,比被九倉股抬高了的價值100元的置地股更誘人。星期一開市不到2小時,包玉剛一下子付出21億現金,購足2000萬股,使控股權達到49%,取得這場戰役的決勝權。

紐璧堅見大勢已去,將置地控有的九倉股1000多萬股轉讓給包玉剛,置地套現獲純利7億多港元。包氏在九龍倉的控股量已超越絕對多數。

包玉剛奪得九龍倉,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故有人稱“船王負創取勝,置地含笑斷腕”。決戰雙方,皆有勝有負。

包氏的遠見卓識,兩年後便充分顯示出來。包氏購得九龍倉,實現了減船登陸,從而避免了空前船災。香港另兩個船王——董浩雲與趙從衍,因行動遲緩,陷入瀕臨破產的滅頂之災。

1985年,包玉剛又收購另一間英資洋行——馬登家族的會德豐,又一次轟動全港。

值得一提的是,包玉剛入主九龍倉的一年後,與其“死對頭”置地成為合作伙伴,這兩家公司邀請李嘉誠的長實加盟,三家合資成立一間地產發展公司,專案是在九龍倉尖沙咀地盤發展新港中心物業。一時成為香港商界的一段佳話。

1986年8月,《每週財經動向》總編林鴻籌先生,在《與李嘉誠談成功之道》一文中談道:

“最近有人向李氏提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必須在與強勁的對手競賽時可創下驕人的成績。‘環顧今日香港商界,似乎只有包玉剛爵士一位匹配做閣下強勁的對手,您可有以包先生為對手的想法嗎?’

“一般人很自然會認為李氏是以包氏為競爭的對手,因為他們有相同的社會地位,在過去又有極類似的活動,例如李氏從英資手中收購和黃、港燈,包氏則收購九倉、會德豐;兩人先後出任滙豐銀行的副主席;兩人又同時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李氏捐贈汕頭大學,包氏捐贈寧波大學等。

“但李氏答覆這問題時,只說他朝著個人定下的目標向前一步一步推進,來沒有居心與任何人比拼。

“在多個場合,李嘉誠說:”我與包先生有真誠愉快的合作。‘“

現在我們繼續看李嘉誠,是如何朝著目標一步一步推進的。他飛躍的一步,顯然是收購英資洋行和記黃埔。

附:恆隆集團陳曾熙

陳曾熙是香港出名的商界隱士,原籍廣東臺山縣,出生年月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