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住房匱乏,港英政府採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市民供給,復興香港經濟。
莊靜庵預見香港經濟將有超常的發展,於是擴大公司規模,調整人事。李嘉誠被調往高升街鐘錶店當店員。
李嘉誠在茶樓,已學會與人打交道;進中南公司,經過裝配修理的學藝,對各類鐘表瞭如指掌。他很快就掌握鐘錶銷售,做得十分出色。與李嘉誠同在高升鐘錶店共事的老店員,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道:
“嘉誠來高升店,是年紀最小的店員。開始誰都不把他當一回事,但不久都對他刮目相看。他對鐘錶很熟悉,知識很全,像吃鐘錶飯多年的人,誰都不敢相信,他學師才幾個月。
當時我們都認為他會成為一個能工巧匠,也能做個標青(出色)的鐘表商,還沒想到他今後會那麼威水(顯赫)。“
少年時的李嘉誠,就顯示出與眾不同。只是他的社會地位低下,不引人注意。他在茶樓打工,常常利用短暫的空閒默讀英語單詞。他怕遭茶客恥笑和老闆訓斥,總是靠牆角,迅速掏出卡片溜一眼。他深知眼下吃飯比求知更重要,只能給自己定下最低目標——不遺忘學過的單詞。
大凡成大器者,聰明是其一,重要的還是勤奮。
進了中南公司,晚上的時間全是自己的,白天做工不那麼勞累。李嘉誠給自己定下新目標——利用工餘時間自學完中學課程。他年少位卑,骨子裡卻有股不屈的傲氣,渴望出人頭地,像舅父,像茶樓遇到的“大粒佬”(大老闆),幹一番大事業。雖是在戰時,科技的力量無所不在,中國遭受日本侵略,日本在太平洋戰場最終敗在美國手裡,無不與科技有一定的聯絡。進入和平年代,科技的作用將越來越重要,日新月異。
沒有知識,很難做成大事業,這是極淺顯的道理。
李嘉誠儘管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慾望,卻為買教材而發愁。他的工薪菲薄,要維持全家的生活,還要保證弟妹讀書的學費,他希望弟妹能一帆風順讀完應讀的學業,而不是像他這樣。李嘉誠想到一個絕妙的辦法,購買舊教材。許多中學生,將用過的教材當廢紙賣掉,或當垃圾扔掉,就有書店專門做舊書生意。
李嘉誠談起節省幾港幣買新書的錢,言談表情,比現在賺幾億港元還興奮:
“先父去世時,我不到15歲,面對嚴酷的現實,我不得不去工作,忍痛中止學業。那時我太想讀書了,可家裡是那樣的窮,我只能買舊書自學。我的小智慧是環境逼出來的。我花一點點錢,就可買來半新的舊教材,學完了又賣給舊書店,再買新的舊教材。就這樣,我既學到知識,又省了錢,一舉兩得。”
從這件小事,可見少年李嘉誠,已開始具備商業頭腦。
1946年年初,17歲的李嘉誠突然離開勢頭極佳的中南公司,去了一間小小的名不見經傳的五金廠,做行街仔(推銷員)。
同事大惑不解,阿誠是老闆的外甥,是一個不可小覷的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在公司前程無量。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他為的是哪般?莫非他神經出了毛病?
第四章 不安現狀 頻頻跳槽步步高
性格沉穩的李嘉誠,實際上是個不安分的人。他去五金廠做推銷員,但開啟局面就跳槽去了塑膠公司。他很快成為公司出類拔萃的推銷員,18歲當部門經理,20歲升為總經理,深得老闆器重。他春風得意時,突然又要跳槽!
1946年上半年,香港經濟迅速恢復到戰前最好年景—1939年同期的水平。戰時遭破壞的工廠商行都已恢復生產營業,香港人口激增到一百多萬。市景日益繁榮,入夜之後,港島九龍的霓虹燈交相輝映,滿載貨物的巨輪,晝夜不停地出入維多利亞港。
中南鐘錶公司的業務有長足的發展,東南亞的銷售網路重新建立,營業額呈幾何級數遞增,莊靜庵籌劃辦一間鐘錶裝配工廠,再擴充套件為自產鐘錶。
李嘉誠看好中南的前景,他更為香港經濟鉅變而興奮不已。李嘉誠站在維多利亞港灣邊,眺望尖沙咀五彩繽紛的燈光,陷入沉思——今後的路該怎樣走?
一條路,在舅父蔭庇下謀求發展,中南公司,已成為香港鐘錶業的巨擘,收入穩定,生活安逸;另一條路要艱辛得多,充滿風險,須再一次到社會上闖蕩。
李嘉誠選擇了後者,他喜歡做充滿挑戰的事。呆在舅父的羽翼下,更容易束縛自己,貪圖安逸,要趁現在年輕,多學一些謀生的本領,拓寬視野,增長見識,為的是今後做大事業!
17歲的李嘉誠,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