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喜歡孫立人,誇讚孫立人,不光是買賬的人多,也附和一部分華夏人黃皮白心的精神信仰,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嘛!所以後來竟然一提起遠征軍或者駐印軍首先想到的就是孫立人,彷彿孫將軍是遠征軍或者駐印軍的老大,而其他遠征軍的將領都被漠視了。
這是不對的,孫立人將軍確實對民族有功,在緬甸的表現也打出了國威,但遠征軍不僅僅只有他一個名將。甚至他並不是遠征軍最高階的軍官。而這個悖論就如同後世廣為爭論的張靈甫和74軍一樣。
在後世總有一股奇怪的論調,彷彿張靈甫是74軍的締造者,彷彿是張靈甫帶領74軍在抗戰中打了一系列的硬仗,甚至後世的百毒搜尋中竟然會有如此可笑的問題:張靈甫、薛嶽、杜聿明、孫立人誰更厲害?而且更可笑的竟然還有人選張將軍,還將其評為抗戰名將。
話說張將軍的履歷不難查證吧?這位在抗戰期間壓根就就沒有獨當一面的機會好不好。說抗日名將,尤其是是說74軍的抗日名將,那也只有張靈甫的老上級王耀武好不好。真正將74軍變成****五大主力的是王耀武而不是張靈甫。
說遠了,繼續迴歸正題。在孫立人之外,遠征軍還有一批抗戰的名將,比如說衛立煌,這位可是遠征軍實打實的司令長官,雖然指揮不了駐印新軍,但這個名義可是實實在在的。比孫立人級別高別的還有宋希濂和杜聿明,甚至遠征軍還有壯烈殉國的戴安瀾將軍。僅僅記得一個孫立人是遠遠不夠的。
按照蔣某人的想法,他準備將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指揮權交給鄭洞國而不是孫立人。因為鄭洞國的資歷老而且更信得過。這位鄭洞國將軍是湖南常德人(石門縣),家庭出身並不是特比好,普通農民家庭,早年讀過鄉間私塾,後來唸了小學中學,五四運動之時就走上街頭進行愛國宣傳並參加清查抵制日貨運動。從那時就立下了從軍之志,希望用武力振興國家。
1921年鄭洞國考入了湖南講武堂,只不過讓他鬱悶的是,湖南講武堂被停辦,只能回石門繼續讀中學。1924年春,鄭洞國不顧老師和家人的勸阻,前往報考黃埔軍校,但是他的運氣依然很糟糕。等他趕到廣州的時候,報名的截止日期已經過了。
眼看著投軍之夢又要泡湯,鄭洞國卻時來運轉,當時他的同鄉黃鰲為了防止一試不中而故意報了兩次名,於是鄭洞國就頂了一個黃鰲的名字參加了考試,順利地被錄取進入黃埔一期。
不過比較搞笑的是,入學之後,他正好和黃鰲分在了第二隊,結果點名的時候出現了兩個黃鰲,弄得十分尷尬。後來,鄭洞國向校方坦白了此時獲得諒解之後才將名字改了過來。
當年鄭洞國同黃鰲、王爾琢、賀聲洋等共.產黨員關係十分密切,東征陳炯明時鄭洞國因為戰績顯著升任教導第二團三營黨代表。第二次東征後在周公的推薦下被任命為第一軍三師八團1營營長,並在1928年升任第八團團長。鄭洞國在駐守南京期間,還曾向炮轟下關和棲霞山的英國軍艦堅決還擊。
在此後鄭洞國參加了中原大戰,1933年春鄭洞國又率部參加了長城抗戰。七七事變之後,鄭洞國率部與日軍在保定激戰之後突圍而出,之後鄭洞國參加臺兒莊戰役。等鄭洞國任98軍軍長之後,又參加了武漢戰役,之後刮軍的第一個機械化軍——第五軍(也就是後來的五大主力的那個)成立之後,鄭洞國調任該軍榮譽第一師師長併兼任副軍長(軍長杜聿明),日後的崑崙關戰役中鄭洞國率領榮譽第一師擔任主攻,表現極為出色。再之後,鄭洞國又調任遠征軍下屬的第八軍(後來參加龍陵戰役的那隻部隊)當軍長以及駐印新一軍的軍長,並在1944年八月升任駐印軍副總指揮。
應該說鄭洞國不管是從資歷上說還是從戰功上說亦或者關係上說,指揮新一軍和新六軍都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這期間出了幾個小問題,第一是美國人不太高興,因為他們更希望孫立人來當這個指揮官。畢竟孫立人是符合美國口味的取代蔣某人的最優選擇之一。如果能讓孫立人在內戰中多刷刷戰績,獲得更大的威望,取代蔣某人也就更“水到渠成”不是?
而鄭洞國雖然不是浙江人,但畢竟是黃埔嫡系,那是蔣某人的愛將,讓鄭洞國繼續當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指揮官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嘛!所以美國人是更希望孫立人來當這個總指揮的。
不光是美國人找麻煩,刮軍內部也有不和諧的聲音,一種意見是駐印軍太過於牛逼閃閃了,太強大了,將這麼兩隻強大的部隊都交給一個人指揮,是不是權力太大?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