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看來陸航真心是令人討厭的作戰單位,每每要跟他們這些裝甲兵搶活幹,更可怕的是那群傢伙的效率更高,每每讓他們這些坦克手乾瞪眼沒辦法。
“營長不該呼叫支援的!”老赫姆斯特拉很鬱悶的抱怨著。
但他也就是能抱怨一下而已,因為武裝直升機的飛行員可不管他們是什麼感受,掃蕩戰場上的敵人才是他們的重點。
不管多麼強大的坦克,不管其正面裝甲有多麼厚實,但有一點卻可以肯定,其天靈蓋肯定厚不了。一般也就是二三十毫米的均質裝甲而已。而這對於空中的戰機而言,實在不算什麼,一通火箭彈砸下去,分分鐘就成渣渣了。
實話實說,到了1944年,紅軍已經不是1941年的那隻紅軍了,可能在單項武器上的絕對優勢已經沒有了,但是體系化的戰鬥力已經初步具備。就比如這場戰鬥,哪怕是沒有t-54,參戰的僅僅是t-34或者t-35,在地面完全被吊打。但是每個機械化軍都配備有直屬的陸航團,只要天氣允許武裝直升機隨叫隨到,一樣能血洗德軍的重灌猛獸。
甚至沒有直升機一樣也能呼叫空軍的伊爾-2或者蘇-2。反正完全不用像德國人一樣,裝甲部隊一旦受挫。就什麼也搞不定了。
當然,這不是說紅軍就不注重灌甲部隊的發展了,幾大設計局是摩拳擦掌準備榨乾t-54身上的每一滴潛力。下塔吉爾設計局的卡爾採夫首先採取行動,決心將t-54變成一種真正的重型坦克,他的思路很簡單,保留t-54a系列原有的火力和火控,採用馬力更大的b-55發動機(580馬力),削弱t-54a炮塔後半球的裝甲。轉而加強其正面裝甲。
透過這一番加減,並調整了底盤之後,卡爾採夫稱之為t-54m型的重型坦克就此誕生了,該坦克總體佈局依然跟t-54大同小異,只不過大大增強了正面裝甲。炮塔正面加強到200毫米到230毫米(弧度不同)的水平。至於其首上依然維持在120毫米60度水平(等效240毫米垂直裝甲)。
在卡爾採夫看來,這樣的t-54才算得上固若金湯,不過他這個最先提出來的方案卻沒有得到軍委的肯定。原因是在實車測試中,這個正面裝甲大大加強的t-54m型第一和第二對扭杆懸掛壓力太大,容易折斷。
所以這個方案也就暫時擱淺了,而第二個出場對t-54下手的就是科京。這位一直玩重型坦克的裙帶關係戶在老丈人倒臺之後。混得相當的不理想。尤其是隨著Вn-2重坦停產,他也必須給自己的設計局找一條活路了。
科京的想法同卡爾採夫差不多,也是從強化t-54的防禦力下手。不過他更激進一點,他直接給t-54換了一個更碩大的炮塔,正面半球的防禦力達到了190毫米到250毫米的水平,而首上裝甲也加強到了120毫米60度水平。為了避免卡爾採夫的那種悲劇,他還特別加強了前兩對扭杆懸掛。科京的這個版本自稱為t-54k,也就是他改進的t-54。
這個版本大問題倒是沒有,而且其裝甲防禦力確實相當的強大,但是其機動性卻惡化了,增加了近六噸多重量後。t-54k全重達到了近43噸,而發動機依然是b-54(520馬力)。單位功率只剩下12.09馬力/噸,雖然也還過得去。但是跟原版的t-54相比無疑還是差了很多。
而真正要了t-54k老命的還是其採用的主炮,為了突出這是一款重型坦克,科京將Вn-2的122毫米d-25t裝上了t-54k,其原意無非是加強其攻堅能力,因為用大口徑榴彈轟工事更給力。但是,d-25t卻是有問題的,支援步兵戰鬥其卻是不錯,但是反裝甲能力卻比100毫米的d-10t要弱不少。
按照科京這個思維搞出的t-54k完全可以看做改版的Вn-2重型坦克。但是在1944年,尤其是當豺狼虎豹露面之後,軍委對未來裝甲兵的規劃有了變動,在未來t-34和t-35系列將不會繼續大規模生產,將逐漸的從裝甲部隊中堅的位置上退下去,而用於取代他們的正是t-54系列。
t-54將不在是什麼重型坦克,而是中型坦克。這也就決定了t-54最重要的任務是裝甲突擊和消滅敵人的中型坦克,反裝甲能力要高於支援步兵的能力。所以d-25t這個炮是怎麼也不合格的。
按道理說,科京順應要求將主炮換成d-10t不就完了,但是這位已經走火入魔了,他選擇了s-70加農炮(130毫米口徑,也就是歷史上is-7裝備的那門巨炮),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