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戈日。
這是一個羅馬尼亞西部名不見經傳的小城,常住人口5萬左右,按照李曉峰的觀點,這也就是一個小鎮的水平。不過在1944年3月,這個小鎮子非同尋常的重要。
從胡內多阿縣(相當於省)到蒂米縣的主要公路從這裡透過,而盧戈日還擁有鐵路通向蒂米縣首府蒂米什瓦拉城。烏克蘭第四方面軍的第38集團軍從胡內多阿德瓦出發,直取盧戈日之後才能襲取蒂米什瓦拉。而攻克蒂米什瓦拉就意味著在北面攻擊阿拉德的德軍主力後退的半扇大門被關上了。羅馬尼亞第一、第二方面軍將從北面、西面向包圍圈內的德軍進攻,而中央第二方面軍和烏克蘭第四方面軍將負責東面和南面。那時候包圍圈中的德軍將是甕中之鱉在劫難逃。
為了實現這一戰略構想,軍委不僅將戰略預備隊中央第二方面軍調到了羅馬尼亞,還將軍委重點建設的機械化部隊——近衛第一機械化軍加強給了華西列夫斯基的第38集團軍。
我們的老朋友老爺子赫姆斯特拉和傳奇炮手尼古拉.哲列洛夫又一次登場了。他們駕駛的坦克依然是888號,但是內容卻不太一樣了,888號在1943年下半年進行了返廠升級,將已經達到機械壽命的發動機、變速箱統統更換。一起被替換的還有炮塔、火炮和火控裝置。原先的1a10型100毫米滑膛炮被新式的1a20型滑膛炮替換,火炮的單向穩定器也被雙向穩定器予以替換,還裝上了測距機槍,總而言之算是全面向t-55靠攏,算是脫胎換骨了。
此時的近衛第一機械化軍連編成都有所改變,所有的t-34和t-35統一被t-54/t-55系列替換。部隊將不再設獨立重型坦克團,因為所有的坦克都變成了“重型坦克”。不光是坦克換了,機械化步兵使用的裝甲車輛也被統一更換為基於第二代通用底盤設計的各種變形車輛。這麼說吧。近衛第一機械化軍成為了蘇聯第一支也是唯一一隻完全實現了全面機械化的部隊。剛剛完成換裝沒多久的他們,將在羅馬尼亞展現出機械化軍團的威力。
也確實是威力非凡。半個月前,近衛第一機械化軍還在斯摩稜斯克附近進行換裝,僅用了一個星期,該部就機動到了羅馬尼亞中部的克盧日-納波卡。然後從克盧日-納波卡出發透過火車轉運至德瓦。從德瓦開始就是純粹的履帶行軍,飛快的從德軍的側翼切入抵達了盧戈日。
請注意,這一路可不僅僅是純粹的趕路,一路上該軍持續不斷地遭遇德軍,但每一次都迅速予以殲滅。展現出了強大的戰鬥力。當然,也可以說是高射炮打蚊子,畢竟這一帶德軍實力不強,並不能完全展現出該軍的雄姿。
而抵達盧戈日之後,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前算是急襲或者偷襲,而盧戈日駐紮的德軍相對強大,而且從這裡往蒂米什瓦拉前進必然會驚動德軍,為了求生德國人將會奮力抵抗不斷地掙扎。
老赫姆斯特拉就回憶道:“羅馬尼亞的天氣、地形都糟糕透了,簡直就是個糞坑。將老子們辛辛苦苦刷得乾乾淨淨的坦克變成了泥球。更糟糕的是德國人還很孬種,簡直不堪一擊。往往只要我們一開炮甚至看見t-54的影子就逃得無影無蹤了,簡直不像個男人!”
很顯然。老頭是對對手錶現的太軟弱感到不滿,這個戰爭狂人喜歡有挑戰性的任務,單方面的虐菜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了。不過這對於其他坦克手來說卻是個好訊息,正常人都巴不得對手越菜越沒用就越好,敵人最好是望風而逃,最好是明天就攻陷柏林才好。
反正抵達盧戈日之前,近衛第一機械化軍顯得很輕鬆,哲列洛夫回憶道:“抵達盧戈日之前,我們消耗得最多的還是榴彈。敵人幾乎沒有什麼裝甲目標,連汽車都少。敵人相當一部分火炮都是靠騾馬牽引。機械化程度比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要低不少。我的主要工作就是按照步兵同志的指示去轟擊敵人的碉堡或者火力點。1a20型滑膛炮在這方面比之前的1a10型滑膛炮強不少,使用同樣的榴彈。1a10只能保證能夠打擊1000米以內的目標,哪怕它是靜止的,超過這個距離榴彈就容易脫靶。而1a20使用同樣的榴彈卻可以比較準確的打擊1500米處的目標,當然,超出這個距離精度也會大大下降,但比1a10還是強太多了。”
哲列洛夫繼續回憶道:“不光是榴彈的命中精度大大提升,穿甲彈和破甲彈的精度也相當的不錯,靜止狀態下在一千五百米內,用破甲彈攻擊兩米x兩米五的目標,普遍能達到50%的命中率。使用初速更高的穿甲彈時,命中率還將更高。”
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