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是沒有多少爭議的的反納粹性質的奧地利社會黨,也曾經千方百計的抹掉1933年號召同德國合併的歷史記錄。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奧地利的納粹實在太多了,佔據了人口中的十分之一強,而且這些傢伙還廣泛屬於國家的精英階層。任何一個政黨都不可能開罪這些精英。相反,他們需要這些精英的鼓吹,需要這些精英的選票。安撫、奉承以及替這些精英掩蓋那段不光彩的記錄自然是上上之選了。
不光是奧地利,哪怕是被教育得很“成功”的德國,恐怕對納粹分子懲罰也就是那麼回事。比如舉世聞名的紐倫堡審判,也沒有想象的那麼有效力。在最初審判集中營司令官和衛兵時,就有大把的惡魔逃脫了懲罰。這幫人的律師利用英美法系的對抗審判制度的便利,在審判中反詰和恐嚇以及羞辱證人以及集中營倖存者,最後打著“被迫執行命令”的藉口還很體面的走出了法庭。你說說這公道嗎?
至於對那些程度“較輕”的前納粹分子的再教育,說實話,法律都不管用的時候,教育有個蛋用。比如美國人想出來的教育方法:德國公民都必須去參觀集中營、都必須觀看關於納粹暴行的記錄片。納粹時代的教師被清除。
但是對於這些措施,德國人是相當抗拒的。1946年5月5日,後來擔任聯邦德國總理的康拉德.阿登納在一次公開演講中就公然反對去納粹化措施,要求讓納粹的“同路人”得到平安。兩個月後,在對他新組建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一次演講中,他再次表達相同觀點——去納粹化持續的時間太長了,而且毫無益處。他還認為,讓德國人來面對納粹的罪行——無論是審判、法庭還是再教育計劃都會引起民族主義的對抗情緒,而不是引起悔罪之心。這時候應該允許甚至鼓勵沉默以對。
看見沒有,這就是被教育得不錯的德國人,就是對罪孽感到懺悔的德國人。作家斯蒂芬.赫姆林就描述了法蘭克福一家影院播放反應納粹暴行紀錄片的場景。當時要求德國人在領到配給證之前,先去觀看這一類紀錄片,“在放映機的忽明忽暗的燈光下,我看到從電影一開始放映,大多數人就將臉背過去,然後就直到放映結束。如今我在想,這些轉過去的臉就是當時千百萬德國人真實的態度……”
很顯然,讓德國人去看紀錄片是一回事,而他們看不看以及是不是真的做出了反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甚至隨著冷戰的到來,這一類裝樣子的再教育活動也被取消了,誰讓北約需要德國人去當炮灰呢!
在1946年,大約有一半的德國中學教師被解僱,因為他們都是納粹,但只過了兩年這幫人就全部復職成功。根據統計結果顯示,1951年在巴伐利亞州,44%的法官和檢察官、77%的財政部官員、60%的地區農業部公務員都是納粹分子。1942年,波恩外交部官員中有三分之一是納粹,外交使團中43%的人是原衝鋒隊隊員、17%的人是蓋世太保!
這還不算完,德國的大學和法律界才是重災區,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希特勒政權的同情者。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警察總監威廉.豪瑟在戰時是黨衛軍軍官,對白俄羅斯大屠殺負有直接責任。
什麼你問德國民眾的態度,哈哈,那更是可笑!1946年10月紐倫堡審判結束時,只有6%的德國人承認,紐倫堡審判是“不公平的”,四年後的1950年,三分之一的德國人持有這種觀點?奇怪嗎?震驚嗎?大可不必,因為德國人根本就沒有悔改,在那幾年,絕大多數德國人始終認為“納粹主義是一種很好的理念,只是執行的時候出了問題”。1946年11月,在美軍佔領區內接受調查的德國人中有37%的人認為“對波蘭人、猶太人和其他非雅利安人的調查,對德國人來說是必要的”。
這麼說吧,當時有三分之一的德國人認為“猶太人不應享有屬於雅利安人種的同樣權利”。這還不是最奇怪的,更讓人驚訝的是,6年後的1952年,聯邦德國再次進行民意調查,認為“德國土地上最好沒有猶太人”的觀念的德國人比例甚至還上升了!同一年,還有25%的德國人公開承認對希特勒抱有好感。
是不是很震驚!是不是很顛覆?
戰爭結束了,而那些犯罪的人不光沒有得到懲罰,反而還拒絕懺悔。這似乎跟戰後我們所知道的完全不一樣,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回頭再想一想,這難道值得意外嗎?
反正李曉峰是一點兒都不意外的,你只要看看1945年德國民眾的生活狀態,就知道他們不可能從根本上反對納粹、反對種族主義。在這場長長的戰爭中,納粹將他們照顧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