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138 調整

方工業為了這次世界大戰做了充分地準備,花費巨大的財力培養出了大批優秀工人技師,而且生產線的生產能力也足夠強大,完全可以提供給紅軍更好的產品。

那總裝備部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採購呢?原因很簡單,一個是面子問題。畢竟北方工業是芬蘭的企業,堂堂大蘇聯連撮爾小國都趕不上,這也太丟人了。其次。烏博列維奇還是想給國內更多的機會,機械加工這個坎必須得邁過去。誠然北方工業現在能提供更好的產品,但總不能讓蘇聯完全都用北方工業的產品吧?受制於人是什麼後果,烏博列維奇太清楚了。

所以,他寧願現在痛苦一點,付出更多的經濟代價,也要拉昇國內機械加工的水平,從長遠來看,這個代價是值得的!

應該說烏博列維奇還是很有遠見的。正是因為他的堅持,因為他給了國內機會,咬牙撐過了這個陣痛期,才讓蘇聯的機械加工水平有了質的提高。

這還僅僅是裝備這一項的問題,和裝備上的問題相比,更嚴重的是蘇聯糟糕的人口素質問題。雖然從建國開始,在列寧和托洛茨基的堅持下,開展全民教育和掃盲工作。但是時間畢竟還是太短了,不到二十年的時間,想要徹底扭轉這一問題幾乎是不可能的。

整體而言。紅軍戰士們的文化素質普遍偏低,再加上種種俄國式的陋習,比如說酗酒。再加上戰鬥種族的暴脾氣。反正紅軍戰士們跟德國鬼子相比,顯得很糙。尤其是為了備戰,從1938年開始紅軍進行了一輪大規模擴充,從100個師的規模滾雪球一樣擴充到了300個師,這種爆發式的擴充,雖然數量很客觀,但戰鬥力真心是沒辦法說。

根據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觀察:“新擴充的部隊幾乎沒有多少戰鬥力可言,絕大部分戰士僅僅接受了三個月的最基本軍事訓練,僅僅會走正步會打槍……至於基層指揮人員。因為快速擴充,其素質也參差不齊。相當一部分排長和連長都是剛剛從軍校畢業的年輕人,他們只具備有限的軍事素養。而且沒有多少戰鬥經驗……至於中層指揮人員,他們的經驗沒有問題,絕大多數都是經歷過國內革命戰爭的老兵,他們不懼怕打仗,甚至對未來的戰鬥充滿了期待。但他們也不是盡善盡美,他們對於戰爭的理解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國內革命戰爭的層次,缺乏對新技術條件下戰爭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並且相當一部分中層指揮員存在文化素質低、工作方式簡單粗暴的問題……”

按照特里安達菲洛夫的說法,必須對這些問題立刻採取措施,不管是採取突擊培訓還是以戰鬥學習戰爭的方式,都必須馬上開展行動!

不光是裝備和人存在問題,蘇聯對於戰爭的準備其實也是存在問題的,透過近四個五年計劃,蘇聯在煤炭、鋼鐵、石油和基礎設施建設上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但同時也要看到沙俄留下的短板太多了。

經過四個五年計劃,蘇聯在很多領域數量上確實非常可觀,但是精細化的程度不足。比如說石油工業,蘇聯的勘探開採和加工水平跟世界先進水平相去甚遠。比如說汽油,蘇聯的汽油雜質多辛烷值低,導致蘇聯的汽車和飛機發動機壽命低、出力小和能耗大。這也是為什麼蘇聯從國外引進的先進發動機國產化之後效能普遍要低於原版的原因之一。

不光是汽油,對航空工業至關重要的鋁土礦上蘇聯也很跛腿,最初蘇聯幾乎沒有大型鋁土礦,航空鋁材大部分都要進口。後來好容易透過勘探找到了大型鋁土礦,但立刻又面臨一個蛋疼的問題,電力不夠用。

第聶伯河水電站其實就是為了鍊鋁和鍊鋼準備的,但是它建成得太晚了,1939年才建成。也就是說1939年之前蘇聯的鍊鋁工業處於半跛腿狀態。二戰中蘇聯為啥有那麼多“木頭”飛機?真以為是木頭加工容易以及蘇聯木頭多的原因?主要是烏克蘭淪陷了,鋁土礦和水電站都沒了,煉不了多少鋁,只能拿木頭湊合!

此時的情況也差不多,截止到1939年,李曉峰一直透過美國渠道大量的進口航空鋁材,這才將將滿足了紅色空軍日益膨脹的需求。而在德國佔領西波蘭,蘇聯宣佈中立之後,美國突然打著維護世界和平限制軍備競賽的無恥藉口宣佈控制航空硬鋁的出口規模。

更氣人的是,美國人將航空硬鋁當成了限制出口物資,卻管都不管石油出口的問題,讓石油缺乏的日本隨便進口美國原油,讓日本的戰爭機器可以充分地運轉。

美國人的無恥行徑給蘇聯造成了極大的麻煩,也就是第聶伯河水電站建成了,才沒有讓蘇聯的航空製造業立刻無米下鍋。不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托洛茨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