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波蘭滅亡的那一刻起,政治局和軍委就進入了高速運轉狀態,其中壓力最大的就是總參謀長葉戈羅夫,他肩負著制定全盤作戰計劃的使命,如何去打這場戰爭,全看他的工作了。
最開始,按照政治局的精神,葉戈羅夫制定了一號方案,該方案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動出擊,當察覺德軍有入侵東普魯士和東波蘭企圖的時候,紅軍莫斯科軍區將立刻調集波羅的海方面軍、白俄羅斯方面軍、烏克蘭方面軍全線出擊,進入東普魯士和東波蘭,協助兩國軍隊殲滅來犯之敵。
不過這個一號作戰計劃剛剛出爐就慘遭夭折,原因是代表托洛茨基的圖哈切夫斯基,代表斯維爾德洛夫的李曉峰,以及秩序中立的伏龍芝都不喜歡這個計劃。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這個計劃魄力太小,為什麼要等到德軍確定要入侵東普魯士和東波蘭的時候才調動部隊?這麼搞等於是迎頭對撞,就算贏了恐怕也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圖哈切夫斯基認為,應該乘著德軍還陷在西線的時候搶先動手,以波羅的海方面軍、白俄羅斯方面軍、烏克蘭方面軍作為主攻,以列寧格勒方面軍、莫斯科方面軍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方面軍充當第二梯隊,再加上作為預備隊的中央方面軍,可以以排山倒海之勢直插柏林,一口氣佔領德國,用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
看得出圖哈切夫斯基還是想搞大縱深作戰的那一套,準備以攻代守。客觀上說,有一定的道理,到敵人家裡打仗總比在自己家裡打仗強不是嗎?
問題是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圖哈切夫斯基的大縱深作戰理論一直是有問題的,而且客觀上說紅軍沒有實施該理論的基礎。比如前面說了各方面的準備都不充分。像圖哈切夫斯基策劃的這種一波接一波的攻勢,只是看上去很美好,真正讓紅軍去做。會有一大堆的問題。
比如軍隊的素質問題,以當前紅軍的基本素質來看。如此複雜的進攻方案恐怕一開始執行就會亂套。而且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規劃,第二梯隊的任務很重,肩負著發展擴大和殲滅敵人的重任,但是第二梯隊在超越第一梯隊進行縱深作戰的時候,狹小的戰場裡擁擠著大量的部隊,恐怕第二梯隊和第一梯隊立刻就會亂成一團。
還比如戰役協調和配合問題,根據總裝備部的統計,紅軍因為緊急擴充。通訊器材面臨極大的缺口,僅僅有25%的部隊能夠達到軍委的要求,剩下的那些要麼是器材落後、要麼是缺少合格的通訊兵,再要麼就是還在等待軍工廠生產器材。
如此低劣的通訊能力,根本不足以保證圖哈切夫斯基要求的那種作戰。更何況,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要求,紅軍還要跟東普魯士和東波蘭並肩作戰,三支軍隊的協調配合也是大問題!
不光是軍事和技術上有問題,在政治上也存在問題,蘇聯才剛剛宣佈中立不參加帝國主義的戰爭。還特意搞了一個三國的《防禦》條約,這幾乎是等於向全世界宣佈,蘇聯的一切行動都是防禦性質的。搶先進攻在政治上是有問題的。
當然,混政壇的都是二皮臉,沒節操的事情不知道做了多少。為了國家利益,一點點虛名算什麼?不管是托洛茨基還是斯維爾德洛夫都不在乎這點兒虛名,真正讓他們在意的是政治利益。
圖哈切夫斯基之所以大力倡導主動進攻,不光是源自他的大縱深作戰理論,更重要的是這麼做符合托洛茨基的利益。從根本上說托洛茨基是希望促成三國同盟共同對抗德國的,哪怕是英法一再的沒有誠意,他依然是有些不死心。
原因也很簡單。誰讓斯維爾德洛夫搶了他的世界大革命理論呢?如果按照小斯的既定方針和路線走下去,老託恐怕會很不利。所以老託必須想辦法扳回這一局。
在老託看來。一旦德國揮兵西進,那時候英法就再也不可能也不可以用苛刻的條件來為難蘇聯了。那時候阻礙三國同盟的一切障礙都不存在了。這個時候他再提出三國同盟用最快的速度消滅納粹。這是可行的。
所以托洛茨基這才授意圖哈切夫斯基要強調主動進攻,這就是想著翻盤呢!
而斯維爾德洛夫卻不一樣,他是準備搞世界大革命了,那麼現階段對世界大革命開展阻礙最大的是誰?自然是帝國主義既得利益集團的英國和法國。他們控制了絕大部分世界,而想要顛覆他們對世界的控制,就必須先削弱他們的實力,最好是將他們打崩盤。
很顯然,德國人現在似乎就有這個打算,只要他們揮兵西進,不管是贏了還是輸了,都消耗了英法的實力。斯維爾德洛夫自然是樂見其成。可是如果像托洛茨基設想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