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56 調整

ps:想聽到更多你們的聲音,想收到更多你們的建議,現在就搜尋微信公眾號“qdread”並加關注,給《天兵在1917》更多支援!54號工程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樣子貨,根據康斯坦丁的說法,要解決上述全部問題,至少還需要一年的時間。也就是說縮水版的t-54最快也得在1936年才能投入生產。而這對於李曉峰來說根本是不能接受的,從1936年到戰爭爆發可是沒幾年的時間了,這麼短的時間不足以生產出足夠數量的t-54。

但是康斯坦丁說得很明白:“發動機和傳動系統的可靠性和壽命都有問題,暫時只能發揮出75%的效能,對於一款總重量超過36噸的‘重’型坦克而言,很容易過熱拋錨。我們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提高工藝技術水平,短時間內無力改善……”

其實這等於是宣判了54號工程的死刑,發動機的最大功率只存在於紙面上,現在透過變速箱之後,能作用在主動輪上的最大功率實際上只有350馬力的樣子。而這點兒功率對於一輛超過36噸的坦克來說,無疑是不夠的,也就是說54號工程樣車的越野速度有點慘不忍睹。

“速度慘不忍睹還算好的!”康斯坦丁挖苦了一句,“實際上懸掛系統也存在問題,在扭杆懸掛的合金工藝上北方工業非常不成熟。如今製造出的扭杆懸掛幾乎無法負擔36噸重的坦克進行長期的越野行駛,尤其是第一對負重輪的那對扭杆懸掛,因為前部裝甲過厚。壓力非常大,在1000小時的越野實驗中,出現過斷裂故障。”

反正李曉峰是全明白了,54號工程恐怕是無法繼續,想要保證原本的技術效能幾乎是不可能的,要麼減重要麼儘快的搞定從發動機、傳動到扭杆懸掛的全部問題。當然,康斯坦丁已經說了。這是不可能的,需要時間。

於是乎在1934年6月下旬。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和痛苦的糾結之後,李曉峰提出了一個建議——搞一款縮水的54號工程,保持54號工程的總體設計和佈局以及保持原有動力系統不變,透過削弱裝甲。縮減底盤的幾何尺寸,實現輕量化。說白了,這就是某仙人想起了天朝翻版t-54搞的62式輕型坦克,既然54號工程搞不出來,太重了,那麼就先搞輕量化的62湊合吧!

康斯坦丁一開始還以為某人是瘋了,不過很快透過研究他就發現,這還真可以這麼弄,一番搗鼓之後。後來被稱為54s工程的t-35中型坦克就走下了繪圖板。

而且是很快走下繪圖板,到了1935年年初,透過寒帶實驗之後。在當年2月中旬就正是走上了北方工業的生產線。到了5月中旬,北方工業已經生產出了大約50輛交給eo公司試用。按照本年度的生產計劃,從七月份開始,生產將進一步提速,達到每月生產30輛的目標,到年底必須生產出300輛。

李曉峰原本準備讓eo公司駐維堡特區的部隊接收這批坦克。而現在伏羅希洛夫跟機械化部隊搶bt-2,只好讓54s工程提前進入紅軍服役了。

那麼這個54s工程也就是後來的t-35中型坦克究竟是個什麼樣子呢?說白了就是62式的翻版。但是速度和越野能力比62式要差,原因也很簡單,62的12v150-3發動機有430馬力的功率,而北方工業生產出的b2發動機雖然紙上面有500馬力,但實際能用的也就是350馬力,單位功率的下降自然導致了機動性下降。而且54s工程的底盤比62式要長和稍微高一些,原因自然是縱置發動機以及發動機散熱附件還是老b2-34的模式,而不是後來b54發動機的模式。

當然,總體而言,54s工程效能還是不錯的,戰鬥全重接近21噸,乘員四人,裝備一門45毫米坦克炮,最大公路速度有55千米每小時,最大行程450公里,炮塔裝甲正面防盾處有45毫米,車體首上裝甲35毫米,而且請注意,這還只是垂直厚度,算上傾角之後,等效裝甲實際上更厚!

說實話,在20噸出頭的重量上,有現在這種效能,簡直就是一個奇蹟,反正試用了54s工程的eo公司坦克兵對其是讚不絕口,強烈的要求趕緊多裝備一些。

不過李曉峰卻並不是特別滿意,主要是對火力不滿意,用於bt系列坦克和t-26的45毫米反坦克炮效能實在很一般,僅僅比37炮強一點兒。而原版的62可是能扛t-34-85的火炮的,哪怕現在沒有85炮可用,至少也得用76炮吧?

問題是,76炮紅軍的步兵部隊也搶著換裝,再加上一些官僚作祟,出口給北方工業的76就被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