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設計一開始就偏離了自己的要求之後,李曉峰只能選擇一個替補的方案。那就是讓蘇霍伊上馬一款全金屬結構的全能攻擊機作為替補。
不過讓李曉峰沒有想到的是,他這個舉動無心之中促成了三種新型戰機的誕生。第一種自然全功能的su-1,第二種就是佩特利亞科夫發現自己的pe-1被拋棄之後。憤而研發的找回場子的真正包打全場的超級萬金油pe-2,以及之前提到過的“義大利”設計師羅伯託.巴蒂尼研發的ro-1魚雷機。
pe-2暫且不提,先說說羅伯託.巴蒂尼的ro-1魚雷機,按照最初的設計要求,ro-1應該是單發艦載魚雷轟炸機。可是在設計過程中,巴蒂尼飽受蘇聯的發動機之苦,不管是m-22、m-25星型氣冷發動機。還是基於12y系列的國產m-100系列液冷發動機都滿足不了他的需求。
巴蒂尼透過一番測算,發現如果採用現有發動機。那麼研製出來的魚雷機將變成一隻慢吞吞的大笨鳥,最大飛行速度很難超過350公里每小時。而且航程會非常有限(不超過800公里),根本就滿足不了海軍對於魚雷/偵察機的需要。總而言之這將是一款效能很平庸甚至是糟糕的飛行器(看看美帝的tbd,那貨就是前車之鑑)。
當時巴蒂尼想了不少辦法。比如減少一個載員(魚雷機一般有三名成員,飛行員、領航員/投彈手、無線電員/後座機槍手),減少一個“累贅”的無線電員可以節省百來公斤的重量,但同時也會大大加重領航員/投彈手的工作強度。而且就是減下去一個人,對飛行效能的改善也比較有限,反正是達不到海軍的要求。
陷入了矛盾當中的巴蒂尼沒轍了,思來想去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在沒有更大功率的發動機之前,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上兩臺發動機。
當時,巴蒂尼偷偷摸摸的就開始了雙發艦載魚雷機轟炸機的設計。加了一臺發動機之後,雖然機體尺寸變大了,而且價格也飆升了。可效能終於滿足了需求。
甚至在半地下的設計工作中,巴蒂尼萌生了一個想法,既然已經用了雙發設計,設計難度小了不少,為啥不搞一款集俯衝轟炸、低空魚雷攻擊和中高空水平轟炸為一體的全功能轟炸機呢?
“腦洞大開”的巴蒂尼是想幹就幹,將之前束縛他的條條框框完全丟在了一邊。和蘇霍伊異路同歸的搞出了一款效能差不多的“全功能”轟炸機。
所以在1936年年末,當三架造型差不多的雙發多用途戰機擺在空軍和海航的頭頭腦腦們面前時。事情一度變得非常有趣,包括阿爾克斯尼斯在內的大佬們都有了想掐死這三個設計師的念頭。得虧這三人設計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導致效能並不完全一致,否則以托洛茨基的尿性,非給阿爾克斯尼斯和李曉峰扣一個重複建設浪,費寶貴資源和經費的反革命帽子。
比如佩特利亞科夫的pe-2,他可是給自己的恩師茹科夫斯基長臉了,這玩意兒既可以是俯衝轟炸機,也可以是高空截擊機,還能變成遠端護航戰鬥機、夜間戰鬥機和偵察機。總而言之,這是一個萬金油。不過和歷史上不同,這個時空的pe-2更多還是以原本高空高速戰鬥機的身份出現在戰場上,為b17、pe-8和yer-2等遠端轟炸機護航是它幹得最多的任務。
至於蘇霍伊的su-1,因為機翼摺疊裝置設計有問題,取消折疊裝置以及削減了一個乘員之後,在海軍航空兵陸上部隊和空軍前線航空兵廣泛服役,累積生產了超過一萬架,是既伊爾-2之後,紅色紅軍使用最廣泛的轟炸機。
而巴蒂尼的ro-2因為綜合效能更突出(單發的ro-1魚雷機生產了幾十架,充當著艦載教練機的角色)則登上了航母甲板,成為了真正的全功能轟炸機,在二戰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不過暫時說這些還有點太早,在1937年以前,這些先進的戰機還不能進入人們的視野,在1935年5月份,紅色空軍還得用效能惡劣的tb-1、tb-3去完成對地攻擊任務,而這兩款轟炸機實際效果是很不理想的。以至於空軍不得不臨時想辦法,比如給伊-16戰鬥機增加翼下掛架,或者給機頭臨時再增加一挺7.62毫米機槍充當攻擊機使用。
好在日軍的航空兵以及防空力量比紅色空軍足足差了一個檔次,戰場的制空權基本能控制在紅軍手中,這才沒讓這種臨時湊合的搞法造成太大的損失。
進入五月下旬之後,隨著日軍第23師團被徹底的分割包圍,隨著第八、第十九師團第二次解圍努力失敗,戰場上的形勢對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