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325 坦克炮之爭(2)

其實李曉峰和圖哈切夫斯基之間的爭論說白了還是思路不同。或者說他們心目中的坦克發展方向完全不一樣。

李曉峰心目中的坦克更接近後世的主戰坦克概念,這是一種全能的坦克,既要能快速機動突破作戰,還要能承擔摧毀敵人坦克的任務,最後還得支援步兵作戰。也就是用一種坦克去承擔絕大部分作戰任務。

而圖哈切夫斯基的想法不同,他認為術業有專攻,不同的坦克承擔不同的任務。輕型坦克承擔前出偵察任務,中型坦克擔任機動作戰和大縱深突破任務,而重型坦克則承擔支援步兵攻堅的任務。三種坦克各司其職並緊密配合。

所以在圖哈切夫斯基看來,輕型坦克就不需要太重的火力,強調機動效能就夠了。而中型坦克要承擔縱深突破任務,在保證一定機動性的同時,堅固裝甲防禦,至於火力,務必確保能夠摧毀敵人的裝甲力量。所以圖哈切夫斯基很看重中型坦克的反坦克能力,認為必須保證中型坦克遭遇到敵人的中型或者重型坦克時有較強的反裝甲能力。至於支援步兵作戰,圖哈切夫斯基認為這並不是中型坦克的主要任務。

用他的話說:“中口徑坦克炮威力太小,對付堅固工事的能力遠不如大口徑火炮,在重型坦克上安裝較大口徑的坦克炮支援步兵作戰才是正路。”

所以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設想,蘇聯裝甲兵的構成應該是這樣的t-60或者t-70輕型坦克突前偵察,t-34-57作為主力伴隨突破叢集移動,而重型坦克則作為突破力量同步兵一起作戰,一旦開啟了突破口,大量的t-34-57立刻跟進。像潮水一樣將突破口洗大,然後快速向縱深突入,不給敵人重新堵上突破口的機會。幷包抄合圍配合步兵將敵人分割殲滅。

很顯然,在圖哈切夫斯基的設想中。t-34不需要太強的支援步兵火力,這項工作完全可以交給裝備122毫米d-25榴彈炮的Вn-2和裝備100毫米火炮的t-54去幹。t-34只需要關照敵人用於封堵突破口的裝甲力量就足夠了。

看上去,在這種分工合作下,t-34確實只需要保持足夠的反裝甲能力就行了。反正它就是個裝甲打手的角色,只需要幹掉敵人冒出來的坦克就夠了,至於支援步兵作戰,在圖哈切夫斯基看來:“完全沒有必要!”

自然的,圖哈切夫斯基就對d-5t不感興趣了。在他看來d-5t反裝甲能力不如zis-2,支援步兵打碉堡的能力不如d-25t,屬於不倫不類的存在,這種不上不下的存在完全沒有必要在紅軍裝甲兵中存在。

但是在李曉峰看來,圖哈切夫斯基的選擇太偏激了,也許在坦克發展的早期階段,因為坦克主要效能的三大方面難以照顧周全,只能發展不同類別的專用坦克來滿足需求。而到了1942年,這種陳舊的老思想已經完全過時了。隨著裝甲、動力和火力技術的發展,完全可以用一種或者兩種坦克取代三種坦克的職能。

而且這麼做。對於後勤,對於生產的壓力要比同時搞三款或者四款坦克小得多。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按照圖哈切夫斯基的思路搞。侷限性很大。

前面說過了zis-2的反裝甲能力是沒有問題的,發射新式碳化鎢次口徑穿甲彈的時候,它的威力比d-5t還要大一些。但是,它也就剩這麼一個優點了,除了紙面上的穿甲能力稍強之外,和d-5t系列的85毫米坦克炮相比,其他方面它全部都是劣勢。

比生產成本和工時,zis-2比d-5t麻煩一截,如果它好生產也不會在1943年之後才投入量產。比反裝甲能力。紙面上的資料比d-5t稍強,但是實際上恐怕是兩回事。從後來的評價看。zis-2的穿甲彈,因為口徑小彈丸輕。遠距離存速能力是有問題的,也就是說在中近距離上它很神,但是超出1000米以外,其反裝甲能力是直線下降。並且該炮因為彈丸輕,穿透裝甲之後的殺傷力略顯不足,從後世的調侃看,這門炮屬於神針,只能在敵人的裝甲上穿一個小洞,穿甲後效不足。

當然,這也不是什麼大問題,誰讓zis-2的速射快,牛逼的炮手和裝彈手一分鐘可以開二十炮以上,可以用連珠彈雨打癱對手。真正要命的還是這門炮支援步兵作戰的能力太差了,因為口徑小,其榴彈重量輕裝藥少,自然威力也小。而步兵需要有足夠的威力的榴彈為他們開路。

比如歷史上美帝諾曼底登陸之後,為什麼一度死抱著75毫米坦克炮不放手?原因就在於75炮的高爆榴彈比76.2的要好得多,步兵相當滿意其支援作戰的能力。與之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