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內戰結束,面對一片凋敝的俄國,他又斷然丟擲了新經濟政策。可見,導師大人腦子很活,很善於解決實際問題。
就比如現在。他很隨意的就丟擲了一個最合適的人選:“我認為普梯洛夫工廠的彼得羅夫斯基同志。就很適合這個職位……他對革命忠心耿耿。對群眾無比同情,最關鍵的是,他是非常可靠的工人階級,絕對不會跟資產階級的反革命份子有什麼牽連……”
彼得羅夫斯基,這個人選很出人意料,當然,必須先說明一點,此彼得羅夫斯基非前面介紹過的那位當兵的彼得羅夫斯基。這位兄臺可比他年輕的本家牛逼多了,屬於老革命,而且在明年,也就是1918年3月召開的緊急zhongyāng委員會上,他將當選為候補中委。
實際上按照歷史的程序,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後,成立第一屆人民委員會上,此公應該頂替退出zhongyāng委員會的李可夫出任內務人民委員,也就是捷爾任斯基現在的位子。
只不過因為某仙人的出現,讓歷史拐了一個彎。加米涅夫、季諾維也夫和李可夫提前就退出了zhongyāng委員會,李可夫的位置被捷爾任斯基頂替掉了。現在。他擔任的是捷爾任斯基的副職。
那麼,為什麼列寧會提名他擔任新機構的領導人呢?原因很簡單,前面說過了,斯大林、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都不適合,至少導師大人都不能接受。所以,新機構的領導必然不能是強勢的zhongyāng委員或者政治局委員,否則就不符合導師大人平衡黨內權力的初衷。
而彼得羅夫斯基就恰恰合適,他只是普梯洛夫工廠的五金工人,在黨內沒有太雄厚的根基,屬於那種即使放上了高位,也無法作亂的人。而且他是基層工人出身,本身比較樸實,沒有過多的牽涉進黨內高層之間的鬥爭中去,完完全全就是一個局外人。讓一個局外人坐這個重要的位置,黨內各個山頭都能接受,都不會有意見,這不是很好嗎?
列寧解決問題的方法,讓托洛茨基眼前一亮,哪怕是他也不得不承認,彼得羅夫斯基是最合適的人選,“我認為列寧同志的提議很好,彼得羅夫斯基忠誠可靠,是最適合的人選!”
托洛茨基和列寧都同意了,事情就變得非常簡單了,哪怕是斯大林和捷爾任斯基心有不滿,也沒有辦法,胳膊擰不過大腿。當然,這其中斯大林只是遺憾和失望,而捷爾任斯基的損失那可就大了。他內務部和中紀委的職權生生的被分走了一大塊,你說他能高興嗎?但是不高興也沒辦法,這是zhongyāng委員會做出的決議,他只能服從。
應該說,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應該算是皆大歡喜了,慢著,彆著急,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彼得羅夫斯基雖然是新機構的領導人,是正職,但是肅反機構不能只有一個正職吧?總得給他配一些副手吧!
不要小看了這些副手的作用,布林什維克是集體領導制,正職雖然是核心,但也要搭建一個班子,組成一個黨委進行集體領導。而往這個領導集體裡安插自己人,就成了導師大人和托洛茨基的當務之急。
“全俄肅反委員會,僅僅有彼得羅夫斯基同志一個人是不夠的,”在確立了新機構的名稱之後,列寧又頭一個發話了,“應該給彼得羅夫斯基同志配備一群合適的助手,輔助他開展工作,我提名邵勉武同志、安德烈同志加入到契卡黨委!”
列寧一口氣就提名了兩個人選,而這兩個人選也很有意思,李曉峰就不用說了,那個邵武勉是斯大林的死黨鐵哥麼,在高加索幫中地位僅次於斯大林,實打實的二號人物。由這兩個人往契卡里摻沙子,可以說導師大人是用心良苦,依然還是在平衡斯維爾德洛夫和斯大林之間的力量對比。想必他們中間任何一個人都不會對這個任命有異議。
托洛茨基的反應也不慢,列寧提了兩個人選,他也緊隨其後,提了一個:“我認為盧那察爾斯基同志同樣適合這項工作,由他們輔佐彼得羅夫斯基同志是再恰當不過了!”
由此看出,托洛茨基也是實在沒人了,連搞教育工作的盧那察爾斯基都搬出來了,不過也是沒辦法,畢竟邵勉武是實打實的zhongyāng委員,列寧這把沙子摻得太兇殘了,如果托洛茨基不對等的派出一個zhongyāng委員去打擂臺,恐怕是鎮不住場子的。
當然,托洛茨基也有識趣的一面,他沒有也同時提出兩個候選人,畢竟他不是導師大人,而且剛才導師大人也為他解圍了,他必須領情。
表決很快就開始了,最後新成立的契卡黨委一共有五人,除了彼得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