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201 新建議

國際共 產主 義通訊聯絡處的建立,引發了無限的遐想,黨內腦子比較活、政治嗅覺比較靈敏的那一部分人,似乎是意識到了點什麼。不斷的有人打聽這個單位的具體職能,動作更快一點的,已經開始四處奔走託關係,準備在這個部門謀一個職務了。

不得不說,這個年代布林什維克的組織工作還是比較混亂的,首先是因為黨組織極大的發展,吸收了一大批新黨員,這一批人中間絕大部分都是新近覺醒的工人群眾,理論水平是比較低的,短時間之內要想把他們變成合格的布林什維克是不現實、也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一批人也有優點,那就是充滿了幹勁,那真是隻要組織一聲令下就前赴後繼悍不畏死。不過,老話也說了,欲速則不達,積極性太高了,也是幹不好工作的。反正基層黨組織普遍充滿了浮躁的情緒,恨不得一口氣就建設好共 產主 義。

這是基層的問題,而中層和高層問題更大,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一部分政 治投機份子,以及一部分政治野心家也立刻改頭換面,加入了布林什維克的隊伍,他們給黨組織帶來的破壞比基層浮躁情緒要大得多。

這批人擅長鑽營、擅長溜鬚拍馬,簡直是無孔不入。而如今的布林什維克的幹部任用原則又很僵化,類似於蘇聯後來的官冊制度,也就是所謂的“登記—監督任命官員名冊”,說白了,只有進入到這個名冊中的人才能當官。而且一旦成功當官,其權力幾乎是毫無限制的。

歷史上的1923年11月12日,蘇聯中 央組 織局專門透過了一個決議。其中有兩個任命官員的名冊,第一號名冊由俄共(布)中 央委員會直接提名和任命,收錄了3500個 最重要的職位,第2號名冊由部門提名,預先通知中 央委員會等級分配後同意這些提名,再由部門任命,這裡確定了1500個職位。

這一項制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權力太大又缺乏監督機制。產生問題也就是不可避免了。不過這是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問題,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官冊制度的誕生,也是有歷史背景的。

以前說過,1917年二月革命勝利之前,俄國的布林什維克也就是數萬人,而且處於地下活動狀態。幾乎所有的黨員都是經過層層考驗和選拔的精英。

但是到了1918年,隨著十月革命的勝利,布林什維克黨員的數量幾乎是爆炸性的在增長。相當多數的新黨員素質是不合格的,但是為了革命為了壯大力量,也只能讓他們先加入進來。不過這些新加入的黨員中的絕大部分不管是能力、品質都不適合領導工作。

而隨著蘇維埃政府建立,布林什維克又需要有自己人去接管權力,於是乎問題就出現了。被群眾選舉出來的那一批新的黨員幹部,雖然群眾基礎不錯,但是能力實在不足。根本就不足以完全阻止賦予他們的任務。所以,也只能挑選出一批有能力的人去幹實事,這就是官冊制度誕生的原因。

應該說這也是迫不得已的,連列寧自己一開始在講組 織幹部任用原則的時候,也是優先強調民 主的,但是民 主選拔幹部的最大問題就是——聲望高不等於能力強,受擁戴不等於真的瞭解布林斯維克的革命路線。

而且這批民 主幹部因為是被擁戴出來的。對擁戴自己的基層群眾十分關心,幾乎是對他們言聽計從。群眾說往左那就往左,說往右那就往右。

問題是,區域性的利益有時候不一定跟全域性的利益是一致的,每每基層為了維護自己的小集團利益,就會跟大集體和中 央的路線南轅北轍,至少也是衝突不斷。

所以到了1918年的春天,被民 主選拔出的幹部折騰得都有些神經質的黨中 央實在是無法忍受了。就開始修正當時組 織工作的總體方針。當然,並不是說完全不講民 主了。布林什維克一直主張民 主集中制度,只不過在此之前是民 主大於集中。而現在改成了集中大於民 主,也就是在強化中 央的指導權力。

連導師大人自己都說:“委派擁有獨裁者無限權力的個別人員的這種辦法,是同蘇維埃政權的根本原則相一致的。”這也就是西方學者說的,列寧的思想發生了轉變,所謂走上獨裁道路。

實際上,根本原因還是迫不得已。幹部素質差,下面的人老是搞小山頭主 義,老是跟中 央的方針路線唱反調,不強調集中,根本就沒辦法做事了。

按照列寧的本意,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按照他老人家的想法,趕緊加強幹部教育,趕緊的培養出一大批合格的幹部,然後在時機成熟的時